感皇恩·晚凉杂忆
诗人陈维崧资料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 查看详情>>
陈维崧古诗词作品: 《满庭芳·咏宣德窑青花脂粉箱为莱阳姜学在赋》 《丰乐楼·辛酉元夜同蕺山赋》 《玉山枕·秋夜较亡友史远公青堂词卷竟凄然缀此》 《菩萨蛮·和龚伯通寄于生用原韵》 《江城子·戏写姬人领巾》 《离亭燕·雨中将发梁溪》 《满江红·赠溧阳王参戎》 《玉梅令·南耕所葺书舍颜曰梅庐。昨始移得古梅一株遽以誇我走笔戏柬》 《夜游宫·秋怀》 《菩萨蛮·梨花簌簌飞红雪》
感皇恩·晚凉杂忆原文及翻译赏析
感皇恩·晚凉杂忆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鹊踏枝·动地涛声林木外》 - - 顾翰 - - 动地涛声林木外。卷去檐茅,老屋宜重盖。闻道鹊巢知太岁。竹扉开处依方位。小圃十弓勤灌溉。市得吴盐,巨瓮腌寒菜。几簇篱根霜未败。浑如雪里芭蕉矮。
- 古诗《重至何仙姑坛作》 - - 屈大均 - - 少好仙颜旭日红,丹成早遣密香通。龟台太妙依尊母,凤笈青真掌小童。故宅秋馀金井月,荒台夜引玉萧风。自惭玉斧犹尸浊,未得攀鸾上碧空。
- 古诗《北园射堂新成诗》 - - 庾信 - - 轩台聊可习,仙的不难登。转箭初调筈,横弓先望堋。惊心一雁落,连臂两猿腾。直知王济巧,谁觉魏舒能。空心不死树,无叶未枯藤。择贤方至此,传卮欣得朋。
- 古诗《杂忆平生诗友》 - - 曹溶 - - 蛾眉自昔宠难同,敢信天家结网工。挽尽南朝新调弱,松陵杰士气如虹。
- 古诗《老堂·背郭堂成乐趣真》 - - 张澄 - - 背郭堂成乐趣真,碧油幢下海山春。谁知种木十年手,元是擎天一柱人。久矣威名彰草木,行须谈笑静风尘。宁容巾屦长闲逸,即看金瓯宠数新。
- 古诗《邺中怀古·漳河清浊太行东》 - - 俞汝言 - - 漳河清浊太行东,此地曾闻霸业隆。川岳无心悲鼓角,丘原何处问英雄。斗鸡阅马兴亡外,冰井铜台涕泪中。独有窣波云表立,铃音独语向西风。
- 古诗《绛都春·早梅》 - - 无名氏 - - 寒阴渐晓。报驿使探春,南枝开早。粉蕊弄香,芳脸凝酥琼枝小。雪天分外精神好。向白玉堂前应到。化工不管,朱门闭也,暗传音耗。轻渺。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妆新巧。几度醉吟,独倚栏干黄昏后。月笼疏影横斜照。更莫待单于吹老。便须折取归来,胆瓶顿了。...
- 古诗《竹杖·此君怀令节》 - - 何绛 - - 此君怀令节,握手托平生。任意成来往,虚心接物情。先人一着地,舍己独行名。亦自嫌车马,山中少送迎。
- 古诗《次韵和唐公北使途中见寄》 - - 韩维 - - 文史平居乐,尘埃少别心。都门开柳色,樽酒驻车音。汉节光华远,春风藻思深。一闻传丽句,清兴霭盈襟。
- 古诗《乍归·北戍边城下》 - - 刘克庄 - - 北戍边城下,南游瘴海头。不知天地内,何处可逃愁。
- 古诗《浪淘沙·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见霍福民教授所译李后主词德文本出版喜拈小调寄之》 - - 龙榆生 - - 谁似李重光。个样悲凉。酸嗣咽自九回肠。念得家山真破了,怎不思量。沈醉总成伤。译事曾商。六朝旧梦堕迷茫。试向海霞看曙色,红满东方。
- 古诗《咏归亭·爱此群石秀》 - - 顾璘 - - 爱此群石秀,披襟就清风。羽觞泛回涧,不觉匏樽空。醉歌幽兰曲,行穿疏竹丛。浴沂有遗叟,俯仰将无同。
- 古诗《渚溪夕照·渚溪行过少邻家》 - - 凌说 - - 渚溪行过少邻家,扑面黄蜂趁晚衙。一片素秋清映水,半汀红日澹迎霞。渔竿影没人争渡,牧笛声残雁落沙。危石渡头深浅处,只消新月照梅花。
- 古诗《荔枝词·远不深山近不郊》 - - 成鹫 - - 远不深山近不郊,独存贞实宿林坳。风中硕果云中鹤,露顶丹砂共一巢。
- 古诗《水乐洞·路穿岩窦折羊肠》 - - 徐集孙 - - 路穿岩窦折羊肠,处处亭台御墨香。流水不随人事去,尚馀丝竹旧宫商。
- 古诗《过滁州怀李三长蘅长蘅偕上公车爱滁阳山水有异时吏隐之约故及之》 - - 钱谦益 - - 十五年前再往还,停车犹记并开颜。风霜宛尔如君秀,泉石依然笑我顽。行役总归鸿爪迹,怀人仍在马蹄閒。环滁官舍琴台畔,拄笏知谁解看山。
- 古诗《立夏前一日,饯槐卿明府于鹭洲。同座矩亭司马画兰》 - - 刘绎 - - 风雨送春天,同心话别筵。一时书画笔,都上米家船。
- 古诗《点绛唇·屈指无端》 - - 杨圻 - - 屈指无端,岁华暗换宜春帖。鸭炉烟结,梦暖春寒烈。风竹凄清,敲向黄昏澈。半庭残雪,更半庭残月。
- 古诗《减字木兰花·婆娑二老》 - - 朱祖谋 - - 婆娑二老。负手招邀成一笑。香讯冥濛。春在诗人杖履中。令威重到。风物依稀花事了。鼓角春城。不是高楼玉笛声。
- 古诗《幽谷种花洗山》 - - 欧阳修 - - 洗出峰峦看腊雪,栽成花木趁新年。 史君功行今将满,谁肯同来作地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