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杨夔生的诗 > 桂殿秋·峰头屋原文及翻译赏析

桂殿秋·峰头屋

朝代:清代诗人:杨夔生时间:2023-04-08
峰头屋,岭边村。
负苓人唱日斜曛。
清泉白石了然在,谷口谁为郑子真。

诗人杨夔生资料

桂殿秋·峰头屋作者杨夔生

杨夔生,清代诗人。字伯夔,金匮(今无锡)人,诗人杨芳灿(字蓉裳)之子。生员,官至蓟州知州。为诗陶冶于唐、宋诸家,抑扬感慨,亦有闲适之作。论词则谓北宋词人失之过刚,南宋词人力矫其弊,而流于纤腻。亦能词及..... 查看详情>>

杨夔生古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夙喜学辟谷》 《绮罗香·阑干》 《蝶恋花·最忆双桡湖上送》 《南柯子·竹里人家旧》 《忆江南·灵岩好》 《水调歌头·无事则卜饮》 《忆旧游·趁凉移单舸》 《转应曲·偕潘云留刺史游盘山口号》 《四字令·为姚秋盦题《南楼待月图》》 《木兰花慢·途次宁羌州遇雪

桂殿秋·峰头屋原文及翻译赏析

桂殿秋·峰头屋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戏赠圣宾情人三山月》 - - 李宗城 - - 三山月出漾金波,宋玉墙头色最多。仙郎去后无人赏,谁掷银桥问素娥。
  • 古诗《梦与韩员外圣秋游西岳》 - - 申涵光 - - 武库经年别,秋宵有梦寻。得无轻组绂,胡以在山林。采药三峰杖,藏书百代心。蓟门征雁阔,忆我定长吟。
  • 古诗《九日·柔丽芳须懒未归》 - - 释今无 - - 柔丽芳须懒未归,虚名似物亦轻微。宛疑神女阳台梦,澹著飞燕拂月衣。漫欲随蜂收绿蕙,何须避雀隐青薇。王孙万里难藏恨,合伴芊芊草色菲。
  • 古诗《送胡因甫知湘乡县》 - - 刘攽 - - 云水长沙国,铜章邑大夫。俗传鸮似鵩,仙化舄为凫。卑湿加餐饭,弦歌岂壮图。洞庭见归客,书信不宜无。
  • 古诗《会江晦叔游湖山》 - - 黄裳 - - 相随山水里徘徊,兴未阑时慎勿催。草草行厨随步去,匆匆渔艇趁船来。每逢佳景还含思,偶造幽轩更把杯。况是同归无世味,何须旁立有莲腮。荻湾桃坞犹留客,不觉银瓶又耻罍。
  • 古诗《挽密通和尚联》 - - 俞樾 - - 看君赤手兴两处三门,此事由心精力果;愧我白头亦六旬一岁,至今犹带水拖泥。
  • 古诗《赠世朝·鸡鸣如晦雨风频》 - - 黄假我 - - 鸡鸣如晦雨风频,不避秦人不帝秦。励我浏阳有诗句,安排险阻著孤身。
  • 古诗《点绛唇·海客谈瀛》 - - 汪东 - - 海客谈瀛,赤城霞气长笼罩。百花千草。风过浑如扫。冰蔗浆寒,误向云英讨。沉吟道。玉颜空老。何必仙山好。
  • 古诗《省中寄王平甫》 - - 刘攽 - - 簿领秃千兔,禺中强一餐。未为勤事吏,空负写书官。奇兽名天禄,层楼近井干。林花今正盛,梦想月边寒。
  • 古诗《和饮酒·遵驾古城麓》 - - 李之世 - - 遵驾古城麓,路转东北隅。前冈车骑盛,蹲沓隘道途。是身如车轮,终日受人驱。从来名利场,所得孰留馀。饮酒读离骚,百城南面居。
  • 古诗《拟怀锡山药名离合》 - - 乾隆 - - 九龙忆得春光淡,竹径僧房有路通。草色铺茵香蓊郁,金轮顶礼法云中。
  • 古诗《出城·久病欣初愈》 - - 方回 - - 久病欣初愈,长忙爱暂閒。出城因送客,沿路得看山。
  • 古诗《佳人倚竹·剑铓山色割愁难》 - - 戴亨 - - 剑铓山色割愁难,风紧秋林玉臂寒。閒却空庭金鸭火,为谁长袖倚琅玕。
  • 古诗《登郡楼书事·偶奉纶书莅旭川》 - - 刘兼 - - 偶奉纶书莅旭川,郡楼嘉致尽依然。松攲鸟道云藏寺,月满渔舟水浸天。望帝古祠花簇簇,锦城归路草芊芊。有时倚槛垂双袂,故国风光似眼前。
  • 古诗《夜合花·戏赠风老新昏》 - - 钱之江 - - 竹黯蓬门,香寒铃帐,晓月深护霞标。天风解袂,相携絮语河桥。搴杜若,荐松醪。记目成留佩江皋。载伊人去,池波雨涨,春水容刀。殢人亸凤犹娇。算离云路杳,珍重今宵。龙漦试启,清箫细引风涛。曦驭送,海门潮。采葑菲筐筥同劳。旧游空在,章台故柳,无梦相招。...
  • 古诗《雪后同耕民汎舟北郭游一僧舍颇尽幽趣》 - - 厉鹗 - - 腊尾能为寂寞游,恰经野渡有渔舟。过桥溪水斜风急,带雪僧房落日幽。世外话销商陆火,林中春在木棉裘。平皋鹤叟今何处,吟望寒山共点头。
  • 古诗《四绝句·林壑苍茫雨正霏》 - - 金武祥 - - 林壑苍茫雨正霏,被风吹散入斜晖。断云一缕无归处,飞入船窗傍客衣。
  • 古诗《游钟山·钟山阳谷梵王家》 - - 朱元璋 - - 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 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
  • 古诗《吴老公》 - - 李东阳 - - 吴老公,薄心肠。 夕河南,旦贞阳。 诈书实报恩作殃,一身非魏还非梁。 彼穷归义弃不祥,公心不薄尔可忘。 梁家养客如养狼,狼入彼室坏彼堂。 当时许媾惟朱张,溧阳公主谁家郎,乐游丝竹令人伤。...
  • 古诗《南朝·三篱盖驰道》 - - 曹松 - - 三篱盖驰道,风烈一无取。 时见牧牛童,嗔牛吃禾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