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弘历的诗 > 过中亭河纪事·中亭入玉带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中亭河纪事·中亭入玉带

朝代:清代诗人:弘历时间:2023-04-08
中亭入玉带,玉带即清河。
中亭泄浑涨,壑窄难容多。
荡漾沙远留,至此为澄波。
受小不受大,此理信不磨。
嘉淦督直时,谬听人言讹。
谓浑河故道,即此实非他。
建议放乎此,千村叹沦濄。
知误乃改为,民已嗟蹉跎。
不十不变法,语诚不我詑。
经过得亲见,悔过成新哦。

诗人弘历资料

过中亭河纪事作者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 查看详情>>

弘历古诗词作品: 《独乐寺·高阁耸云红》 《静室口号·一岁之间偶一来》 《雨·彻夜问云薄》 《春·触目意訢訚》 《金山妙高台和苏轼韵》 《北郊礼成回跸御园即目成咏》 《月山·远岸高低列假山》 《命蠲缓福建各府州县钱粮诗以志事》 《留佳亭·西湖山居额留馀》 《澄虚榭·水榭额澄虚

过中亭河纪事·中亭入玉带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中亭河纪事·中亭入玉带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题东坡笠屐图》 - - 宋湘 - - 笠屐之外是须眉,须眉之外又是谁。人识百东坡是一,不识东坡并无一。此是东坡笠屐禅,请参此屐并此笠。
  • 古诗《冬至日为杨生题李松云墨竹》 - - 宋禧 - - 至日经过江上宅,竹枝含翠出南墙。岁寒莫道风霜苦,已觉南窗日影长。
  • 古诗《猫号戏作·阳春二气降腾时》 - - 饶与龄 - - 阳春二气降腾时,生意潜被物自知。狸子夜嗥惊旅梦,时来天动复何疑。
  • 古诗《题四时写生折枝图》 - - 朱昆田 - - 折枝丛艳写新图,试看南唐有此无。勾染尽教誇院体,懒匀朱粉再三涂。
  • 古诗《梅花八章·冬深万木尽凋残》 - - 刘凤梧 - - 冬深万木尽凋残,退隐荒山泪暗弹。烽火烛天惊梦易,荆榛遍地托根难。自怜雾重云鬟湿,谁念霜浓玉臂寒。争说岭南春讯早,一枝应寄故人看。
  • 古诗《泊湘江鱼口滩》 - - 范成大 - - 知时社燕语樯竿,游子奔波自鲜欢。趁客卖鱼双桨急,隔林沽酒小旗寒。潇湘浑似日南落,岳麓已从天外看。薄暮滩前收百丈,卧闻三老报平安。
  • 古诗《花神诗春愁曲》 - - 无名氏 - - 老莺巧妇送春愁,几度留春更不留。昨日漫天吹柳絮,玉人从此懒登楼。
  • 古诗《白门柳词·上马与君别》 - - 朱茂晭 - - 上马与君别,下马与君酒。欲知春浅深,请看白门柳。
  • 古诗《题易元吉画獐》 - - 陈与义 - - 纷纷骑马尘及腹,名利之窟争驰逐。眼明见此山中吏,怪底吾庐有林谷。雌雄相对目炯炯,意闲不受荣与辱。掇皮皆真岂自知,坐令猫犬羞奴仆。我不是李卫公,欺尔无魂规尔肉。又不是曹将军,数肋射尔不遗镞。明窗无尘帘有香,与尔共此春日长。戏弄竹枝聊卒岁,不羡晋宫车下羊。...
  • 古诗《无题·领表栖迟咏在舟》 - - 邹金灿 - - 领表栖迟咏在舟,如何天意许勾留。小河花月应无恙,孤客重来涕黯流。
  • 古诗《立秋·久困炎蒸苦》 - - 黄淮 - - 久困炎蒸苦,忻闻报早秋。斗杓方右指,大火已西流。班扇行当弃,南冠尚未投。有怀如宋玉,搔首不胜愁。
  • 古诗《文游台·高邮城上云》 - - 俞律 - - 高邮城上云,文游台下客。问云寿几何,云比客发白。
  • 古诗《梁口观灯词·萧公庙前金额字》 - - 李之世 - - 萧公庙前金额字,艳艳花灯照海红。恰好拢船看一会,争奈挂帆趁北风。
  • 古诗《》 - - 沈如璋 - - 一矶突兀撼江空,敌国孙刘在眼中。不惜珠沉龙窟里,断魂飞入永安宫。
  • 古诗《离歌辞·朝日城南路》 - - 徐铉 - - 朝日城南路,旌旗照绿芜。使君何处去,桑下觅罗敷。
  • 古诗《正元祝赞诗·皇帝践祚》 - - 希陵 - - 皇帝践祚,圣同尧禹。纂承丕基,光显宗祖。载弘洪烈,继离照午。昭德惟新,民物咸睹。明视达聪,通今博古。登能庸贤,左右规矩。克剪奸凶,靡遗细钜。服德畏威,局蹐伏俯。海夷毕臣,罔敢违拒。天锡皇元,混一寰宇。绥厥黎庶,德滂仁煦。岛壤蛮陬,无远弗溥。元贞元日,百典具举。龙戟鸾旂,排执而伍...
  • 古诗《大鸟洲·渡口渔舟去》 - - 彭孙贻 - - 渡口渔舟去,收筒捲钓绳。空留矶畔石,照水立鱼鹰。
  • 古诗《梅花·隔屋穿篱见一枝》 - - 李龏 - - 隔屋穿篱见一枝,幽香深谢好风吹。儿家门户重重闭,纵有春来何处知。
  • 古诗《有所思·君在南山南》 - - 于石 - - 君在南山南,水阔云漫漫。我在北山北,木落天地宽。所思不可见,孤峰碧巑屼。片云遥相望,脉脉一水间。水流渺何许,抚松独盘桓。人生有离合,把酒欲问天。何以寄所思,取琴倚风弹。一弹不成调,再弹谁与言。抱琴耿无寐,月落空山寒。...
  • 古诗《归东园·嫩晴无日也无风》 - - 杨万里 - - 嫩晴无日也无风,政是春光酒样醲。 行到中峰元来觉,回头已度打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