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李纲的诗 > 绝句·深入循梅瘴疠乡原文及翻译赏析

绝句·深入循梅瘴疠乡

朝代:宋代诗人:李纲时间:2023-04-05
深入循梅瘴疠乡,烟云浮动日苍凉。
踰年踏遍峤南土,赖有仙翁肘后方。

诗人李纲资料

绝句·深入循梅瘴疠乡作者李纲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金兵..... 查看详情>>

李纲古诗词作品: 《是日闻报御笔许牵复有感》 《次韵俞祖仁寒翠亭翠字韵》 《次韵招志宏见过》 《次衡州·弄兵赤子满潢池》 《志宏以家所生新芝遗予并以诗来次韵报之》 《温泉二绝·温冷泉源各自流》 《题安国寺翠玉亭呈平老》 《西林寺·东林大禅苑》 《北归昼渡·澄波不动琉璃滑》 《送周元中游黄龙山

绝句·深入循梅瘴疠乡原文及翻译赏析

绝句·深入循梅瘴疠乡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入武林城作·成见年来久不存》 - - 袁枚 - - 成见年来久不存,麻鞋随处踏芳尘。朱门蓬户无分别,只要能容自在身。
  • 古诗《已亥春帖子·一岁两逢春》 - - 弘历 - - 一岁两逢春,去陈来者新。最欣寅月节,气启正于寅。
  • 古诗《苏堤桃花间有百叶者白沙堤向外湖一面遍种之绯绛白相杂而开较晚雨后步堤上为赋》 - - 钱载 - - 蛱蝶团飞漫作狂,那知千媚自中央。未能向日轻分笑,凚㾕才施薄薄妆。
  • 古诗《潘伯寅枉诗次韵奉答》 - - 郭嵩焘 - - 周汉历唐遗事在,昭昭史册待谁看。八方戎貉怀柔易,一哄蚊虻剖析难。扫榻清风为我至,当心白日照人寒。语公归计宜春晚,园竹新成斩钓竿。
  • 古诗《祈谷前一日诣斋宫作》 - - 弘历 - - 癸巳至今阅六年,诣坛同此步琼田。此犹元旦蒙初祉,敬慰之馀较胜前。
  • 古诗《孝惠皇后室用奉安》 - - 郊庙朝会歌辞 - - 初阳作配,内助惟贤。柔顺中积,英徽外宣。神宫有侐,明祀惟虔。歆诚降祐,于万斯年。
  • 古诗《向侍郎挽诗·策足王城日》 - - 洪适 - - 策足王城日,声名显妙年。剸裁无肯綮,施置不拘牵。惊坐瞻挥麈,丰财赖算鞭。中兴良吏盛,佳传压甘泉。
  • 古诗《三韵三篇·荡荡万斛船》 - - 杜甫 - - 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
  • 古诗《酬何龙友太史》 - - 李云龙 - - 卑栖何敢望高梧,暂挂云帆问五湖。溪路独行芳草远,江干长啸碧天高。荷花越榜邀明月,杨柳吴门听夜乌。漫道烟霞可娇语,玉堂君自有蓬壶。
  • 古诗《题周伯宁江山送别图》 - - 吴云 - - 江山天共远,无限别离情。人去长亭在,空余落雁声。
  • 古诗《顾朗生山人以四诗见贻赋答》 - - 胡应麟 - - 万感红颜尽,孤踪白眼馀。何堪梁苑客,遥寄茂陵书。雪色晴偏照,星芒昼不除。太湖蓑艇畔,谁共觅鲈鱼。
  • 古诗《次韵方教采芹亭》 - - 方岳 - - 研朱滴露月三更,见说群书作堵环。君自苦于经传癖,不如借我去看山。
  • 古诗《陶斋尚书五十生日》 - - 梁鸿志 - - 一卧惊天醉,尚书气益振。神州供缩手,中岁得閒身。谋国多虫豸,非时靳凤麟。终看遇盘错,谁谓世无人。
  • 古诗《送夏璪下第还江阴》 - - 王鏊 - - 家声戚里流传久,才气科场挺出殊。自昔昆山誇片玉,一朝沧海得双珠。市中定价谁高下,暗里朱衣信有无。归去江头养神骏,春风历块看过都。
  • 古诗《题孔雀图·儿女心情未遣知》 - - 陈献章 - - 儿女心情未遣知,白头笑赋雀屏诗。可能乳得西周凤,来寿君王亿万期。
  • 古诗《次韵解禹玉·夫君官职虽西班》 - - 陈造 - - 夫君官职虽西班,夫君不独师孔颜。画手人言逼曹霸,诗力自诡追子山。对客每游庖丁刃,得兴笑解齐女环。般礴裸前笔未落,竞病韵险思不悭。掀髯扫出山河影,就醉或放风月闲。我亦平生弄翰墨,诸公颇置齿颊间。侧身南望常仰高,肯交下风俄二毛。京口市楼听度曲,广陵帅席陪挥毫。悲吟自作夜...
  • 古诗《浪淘沙·除夜》 - - 杨澈 - - 残腊一宵除。香发瓶梅。樽前欢笑报春归。争奈一身情作恶,事事皆非。病骨强支离。无限凄其。明朝椒酒捧觞时。还忆去年香阁里,有女相携。
  • 古诗《隆上元·明月升天镜上台》 - - 家铉翁 - - 明月升天镜上台,灯如莲沼万枝开。 恨无立部歌仍舞,空有游人往更来。 秀如王子登门竹,味胜曹公止渴梅。 已向歌谣挹和气,预知丰岁变污莱。
  • 古诗《有怀蔡贯之子与》 - - 王汶 - - 相看计尽非,息影更何疑。 几日雁初过,一冬寒较迟。 竹宜和雪看,梅好带花移。 只此清贫趣,知心者是谁。
  • 古诗《赠陈评事》 - - 王建 - - 识君虽向歌钟会,说事不离云水间。 春夜酒醒长起坐,灯前一纸洞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