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朝诗人 > 刘仲尹的诗 > 墨梅·高髻长蛾满汉宫原文及翻译赏析

墨梅·高髻长蛾满汉宫

朝代:金朝诗人:刘仲尹时间:2023-04-06
高髻长蛾满汉宫,君王图玉按春风。
龙沙万里王家女,不著黄金买画工。

诗人刘仲尹资料

墨梅·高髻长蛾满汉宫作者刘仲尹

刘仲尹,金代文学家。字致居,号龙山。盖州人,后徙沃州(今河北赵县)。一说辽阳人。生卒年不详。其活动年代约在熙宗、海陵世宗朝。家世豪富,勤奋好学。海陵炀王正隆二年(1157)进士。历官潞州节度副使,后召..... 查看详情>>

刘仲尹古诗词作品: 《窗外梅蕾·细蕾初看柳麦肥》 《寒夜·漏声穿竹夜霜清》 《琴调相思引·蚕欲眠时日已曛》 《谒金门·帘半窣》 《墨梅·生憎施粉与施朱》 《鹧鸪天·璧月池南剪木栖》 《墨梅·赵郎爱香人不知》 《鹧鸪天·满树西风锁建章》 《龙德宫·碧栱朱甍面面开》 《墨梅·钟鼓沈沈度苑墙

墨梅·高髻长蛾满汉宫原文及翻译赏析

墨梅·高髻长蛾满汉宫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始得淳儿书·怜渠七岁病》 - - 施闰章 - - 怜渠七岁病,才作数行书。字喜无鱼鲁,情知问起居。齑盐贫自好,药饵瘦何如。犹忆离家日,当门牵我裾。
  • 古诗《题温日观葡萄》 - - 周密 - - 百八牟尼颗,携将万里游。归来还自笑,何不博凉州。
  • 古诗《挽曾国荃联·一门将相佐中兴》 - - 陈基湘 - - 一门将相佐中兴,共羡棠棣竹林,寿世勋名同不朽;半壁东南思遗爱,矧为师生部属,感恩知遇更何堪。
  • 古诗《亚、终献用大安》 - - 郊庙朝会歌辞 - - 邈矣道祖,冥几惚恍。常德不离,至真无象。引位清穹,降祥神壤。酌醴荐诚,控飙来享。
  • 古诗《题姑苏豹隐堂》 - - 梅尧臣 - - 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见空断碑。华堂重构犹隐雾,地今易主还好奇。欲邀明月一去饮,常娥将悔出海迟。溪边少年意气在,来往只借白鹿骑。自称山人具肴酒,酒酣请我留此辞。谪仙坟近何可问,当日无咏亦所疑。...
  • 古诗《梅花百咏·妙用显行》 - - 李江 - - 一幅飞琼水不流,湛然神气与天游。影浮缥缈三更月,色点清虚五夜秋。绿鬓佳人羞见老,雅情处士喜寻幽。含章不括坤囊解,多少年光在后头。
  • 古诗《长相思·后湖荷花》 - - 程颂万 - - 鸥一边。鹭一边。十里红红白白天。画成秋可怜。花便娟。月便娟。生小吴娃双髻偏。耐郎来唤船。
  • 古诗《颂古·镜清湖心抛一饵》 - - 释心月 - - 镜清湖心抛一饵,锦鳞跃浪上钩来。几乎掣断竿头线,引得傍观下钓台。
  • 古诗《观雪登清凉山饯秦司徒》 - - 严嵩 - - 岩壑风烟积,楼台气色寒。祗园最高处,飞雪更宜看。鹤近瑶空舞,花依绮席漫。中台趣严召,南斗寄馀欢。
  • 古诗《七夕·经岁相思一夕酬》 - - 寇梦碧 - - 经岁相思一夕酬,辛夷车转绛河秋。汉皇若指双星灭,省得瓠瓜夜夜愁。
  • 古诗《莲坡饯予竹閒楼张灯看月得三绝句》 - - 厉鹗 - - 灯映回廊月上楼,交光特为故人留。空庭荇藻浮沈影,衬出红莲竹外秋。
  • 古诗《秋日湖庄·大野黄云熟》 - - 胡应麟 - - 大野黄云熟,平湖白露凉。菰芦环笠泽,薜荔翳柴桑。落雁啼沙汭,流萤度石房。寒花缀篱落,作意近重阳。
  • 古诗《送李松客令高淳》 - - 施闰章 - - 少年才力健,风壤况称淳。烟水争环邑,鸥凫不避人。近江梅信早,到日柳条春。孟六遗文在,应怜白屋贫。
  • 古诗《何水部小妓·慢上莲花舞柘枝》 - - 毛奇龄 - - 慢上莲花舞柘枝,偶传清响最堪思。自怜繁簿无佳句,也遣名园听琐儿。
  • 古诗《立家·风霜头尽白》 - - 叶太叔 - - 风霜头尽白,早晚眼生花。海内空为客,山中别立家。雪飘念东郭,鲲动想南华。乐处今才得,从兹勿叹嗟。
  • 古诗《爵帅·盗弄潢池可若何》 - - 李振唐 - - 盗弄潢池可若何,羲轮曾返鲁阳戈。修名日懋丹心老,故垒春深白骨多。四海苍生皆衽席,一军赤帜斩蛟鼍。至今薄海安耕凿,柱石勋名已遍歌。
  • 古诗《蔡锷墓·当年一檄激风云》 - - 吴金水 - - 当年一檄激风云,唤起群雄靖帝氛。终使烟霞归本色,遂教海岳纪殊勋。涧岚欲起碑犹冷,灵雨初飞日正曛。眼底苍茫多少事,而今更要蔡将军。
  • 古诗《生查子·五月到盘洲》 - - 洪适 - - 五月到盘洲,照眼红巾蹙。句引石榴裙,一唱仙翁曲。 藕步进新船,斗楫飞云速。此际独醒难,一一金锺覆。  
  • 古诗《次韵三四弟·入手功名不厌迟》 - - 方岳 - - 入手功名不厌迟,政须努力莫伤悲。 二难宁共姜肱被,一染谁怜墨子丝。 仕宦金吾吾亦爱,饥寒玉汝汝当知。 青灯夜寂聊参取,侑坐为铭只此诗。
  • 古诗《自缅甸回感怀寄沭征南》 - - 郭登 - - 毒雾昏昏水拍天,孤帆风雨瘴江边。 鲸波去日浑如梦,虎穴归来始自怜。 终夜眼穿看斗柄,几人身已试蛟涎。 滇阳万里浑惊讶,又隔滇阳路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