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
诗人罗隐资料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 查看详情>>
罗隐古诗词作品: 《经张舍人旧居》 《谩天岭·西去休言蜀道难》 《故洛阳公镇大梁时隐得游门下今之经历事往人非聊抒所怀以伤以谢》 《莲塘驿·莲塘馆东初日明》 《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 《投所思·憔悴长安何所为》 《除夜寄张达》 《贵游·馆陶园外雨初晴》 《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 《霅溪晚泊寄裴庶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户部侍郎韩鑅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奏报毛城铺漫溢并护安徽巡抚布政使周樽护河南巡抚布政使景安各奏毛城铺漫口下注情形诗以志事》 - - 弘历 - - 毛城铺本泄黄流,涨汇刷宽西裹头。漫溢已延及夏邑,洪波兼复至濉州。幸非正溜冲堤堰,且报补工筑固周。申谕大员胥努力,一勤防禦一资赒。
- 古诗《西江月·寿韩宰》 - - 郭应祥 - - 乐事无过新岁,生辰恰占元宵。湄湘台下有欢谣。令尹风流年少。暂借牛刀凫舄,宜参豹尾鸡翘。政成三异合归朝。拭目天边紫诏。
- 古诗《春行口占·杨柳青摇穷裤带》 - - 方一夔 - - 杨柳青摇穷裤带,樱桃红滴守宫砂。春风不解留诗鬓,只解年年媚物华。
- 古诗《洪山道中·秋高气爽拥舆行》 - - 何宗彦 - - 秋高气爽拥舆行,矗矗峰峦隐化城。环抱千山青霭合,划开一线法云明。笙簧绕路含风远,萝薜横冈带露清。愧我尘踪栖欲界,暂拚身世学无生。
- 古诗《与韩抚干大伦》 - - 袁燮 - - 剧谈时事言皆验,筹略知非小丈夫。独恨人微言不效,未能推挽上亨衢。
- 古诗《贾阆仙墓·我亦耽吟者》 - - 桂超万 - - 我亦耽吟者,何人肯铸金?孤坟留佛骨,万下此仙心。老树月痕瘦,寒云鸟梦深。难逢是京兆,尘世几知音。
- 古诗《秋波媚·几丝垂柳趁风斜》 - - 邓濂 - - 几丝垂柳趁风斜。可可着栖鸦。春愁一片,渐吹渐乱,绝似杨花。昨宵朱鸟窗西坐,茜月淡银纱。断烟凄雨,短篷残烛,如此天涯。
- 古诗《姚叙卿方子及沈纯父李于美过饮斋中》 - - 欧大任 - - 词客重来谒建章,风流犹共蒯缑旁。中原羽翼双鸿鹄,浊酒交游几鹔鹴。莫笑草玄甘寂寞,相逢浮白转飞扬。搴旗江左谁争长,沉陆金门只自狂。
- 古诗《赠李二守·少小结交欢》 - - 胡直 - - 少小结交欢,依稀各鬓残。共客长安日,翻悲会面难。中年宦始达,畏路梦相看。故里吾将返,岩巅望羽翰。
- 古诗《洞岩入鳖口有石枰石桥及石池诸景》 - - 徐渭 - - 洞梁高负泥沙恶,一躯巧骨裹痴鞟。昨闻巳是三十年,今夕张灯始扪摸。初疑螺尾不可梯,再进再折无尽期。鱼脑别波枯未已,蜃脚逢沙涩懒移。人言此语得大槩,却须请君说细微。桃根倒僵虫齧久,蜜脾仄挂蜂归稀。二洞三洞止一隙,解衣卧洞身投鳖。苍枰烂斧或有人,石桥浸影终无月。当时蒋侯身...
- 古诗《和通判王定国承议游竹西》 - - 邹浩 - - 一霎狂飙破晓阴,春光极目几千寻。会须胜事追莲社,更约幽人访竹林。渺渺平田涵白水,萧萧苍桧聒清音。郑虔才大犹遭骂,重愧持杯许脱簪。
- 古诗《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 - - 无可 - - 残腊雪纷纷,林间起送君。苦吟行迥野,投迹向寒云。绝顶晴多去,幽泉冻不闻。唯应草堂寺,高枕脱人群。
- 古诗《江上春怀·北地尘沙雪满貂》 - - 李之世 - - 北地尘沙雪满貂,南来风物尚萧萧。半篷衰苇听残雨,几处孤村隔断桥。晚稻惯尝乡味减,浊醪粗遣恶怀消。故园正想芳菲处,不是登山即泛潮。
- 古诗《记梦回文·空花落尽酒倾缸》 - - 苏轼 - -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 古诗《西江月·听说金公两字》 - - 无名氏 - - 听说金公两字,何物唤作金孙。寻枝寻叶必知根。无智便乃心昏。若用凡铅为体,都来少魄无魂。水银渐结必难存。秘诀要处谁论。
- 古诗《严子陵·梅市仙人是妇翁》 - - 屈大均 - - 梅市仙人是妇翁,垂竿不愧逸民风。富春江上台千尺,长为君王峙碧空。
- 古诗《赐菡萏一枝》 - - 严嵩 - - 太液浮舟花满池,晓红芳湿露浓时。云锦万丛谁敢折,特荷金筒赐一枝。
- 古诗《次韵吊余宣公录似张东白学士余名阙元未时守安庆一家死节》 - - 王缜 - - 鹿失胡元运已穷,先生犹自守江东。亦知华夏归真主,端为网常尽此忠。秋老树含霜气烈,雨馀花带血腥红。阖门一死非容易,应作明星丽碧空。
- 古诗《寓叹·孤生拙料事》 - - 陆游 - - 孤生拙料事,诸老误知人。 世故几翻覆,此身常贱贫。 有书藏禹穴,无地静胡尘。 衰病今年剧,呻吟欲过旬。
- 古诗《河湟·河湟何计绝烽烟》 - - 罗邺 - - 河湟何计绝烽烟,免使征人更戍边。 尽放农桑无一事,遣教知有太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