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李洪的诗 > 送史志道帅建康·簪橐明光备武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史志道帅建康·簪橐明光备武文

朝代:宋代诗人:李洪时间:2023-04-04
簪橐明光备武文,玉麟暂剖别尧云。
朝中礼乐谋元帅,天下英雄有使君。
陋矣齐丘当十万,鄙哉诸葛视三分。
公归岂作东征远,彝鼎将书第一勋。

诗人李洪资料

送史志道帅建康作者李洪

李洪,字不详,本扬州人,后寓居海盐,李正民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乾道中前后在世。工诗。历知温州、藤州。其馀事迹均不详。洪著有文集二十卷,今仅存芸庵类稿六卷,《四库总目》不及十之三四。其诗时..... 查看详情>>

李洪古诗词作品: 《送家叔通守光山》 《国一禅师塔·蓬径安禅五百年》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 《雨中见简·蛙黾几争席》 《过瑞林院·薄暮丹洋宿》 《因成·越角倦游客》 《送家叔通守光山》 《菩萨蛮·寒山横抹修眉绿》 《雨中过幽居寺》 《送徐致州交代赐第归亲庭

送史志道帅建康·簪橐明光备武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史志道帅建康·簪橐明光备武文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到江口·红墙萧寺小门开》 - - 袁枚 - - 红墙萧寺小门开,片片斜阳落叶哀。海色夜凉双雁语,江心人静一灯来。风摇逆水青天动,钟打空山白浪回。拟挟金尊吹玉笛,高歌先上凤皇台。
  • 古诗《渡河有作·昨日有风息夜半》 - - 弘历 - - 昨日有风息夜半,宵阴未雨霁晨清。拈香綵幕虔致敬,开棹兰舟稳渡平。蒙佑匪今益予惧,相亲自昔笃民情。回看西北云容重,泽霈豫齐庶利耕。
  • 古诗《写怀次韵答陈子崇》 - - 林光 - - 三年尘梦寄燕都,不信今吾是昔吾。涪水远帆思叔子,洛阳高枕愧尧夫。苏枯霖雨天何吝,照眼莺花日渐疏。国脉调来元自寿,枉劳俞跗过忧虞。
  • 古诗《河间道中·倦客风尘未息机》 - - 尹台 - - 倦客风尘未息机,双旌马首趁残晖。滹河水落鱼龙静,汳泽春多雁鹜归。黑发虚名惭敝帚,青山独往泥征衣。芙蓉玉笥菟裘计,老大空悲愿每违。
  • 古诗《从萧秀才求茶》 - - 赵蕃 - - 磊落真同席上珍,忆蒙况我意殊真。今年尚许分张否,试遣诗筒告及春。
  • 古诗《帖子词·水晶宫阙净涵虚》 - - 崔敦诗 - - 水晶宫阙净涵虚,历历南风度玉除。金井辘轳声欲晓,内人来奏问安书。
  • 古诗《春雨·春江新雨到窗西》 - - 方维仪 - - 春江新雨到窗西,云暗山光远树迷。零落梨花飞欲尽,故园应有鹧鸪啼。
  • 古诗《新桥遇秋岩·出郭看山眼便醒》 - - 董嗣杲 - - 出郭看山眼便醒,故人相值说云萍。了翁屋后晚烟碧,茂叔阡头秋草青。绝壑雨过溪水响,高峰月上谷云停。乌巾漉酒菊花店,醉拣陶诗书纸屏。
  • 古诗《朱云·直言请剑斩安昌》 - - 张耒 - - 直言请剑斩安昌,勿谓朱游只素狂。君看汉家文景业,张侯能以一言亡。
  • 古诗《诗偈·行学非真道》 - - 庞蕴 - - 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千里寻月影,终是枉工夫。不悟缘声色,当今学者疏。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
  • 古诗《失调名·西风渐冷》 - - 无名氏 - - 西风渐冷,园林万木凋黄。
  • 古诗《春行遇雨·渔蓑樵笠镇逢迎》 - - 乾隆 - - 渔蓑樵笠镇逢迎,彷佛江乡画里行。不倩东风吹雨去,弄田明晓试春耕。
  • 古诗《苦寒行·光照树潜雄虹》 - - 黄曾 - -
  • 古诗《古意中·小院珠帘著地垂》 - - 黄之隽 - - 小院珠帘著地垂,半开香閤见娇姿。今年春色还相误,昨夜消魂更不疑。倚醉无端寻旧约,好风偏似送佳期。此时若有人来听,休遣玲珑唱我诗。
  • 古诗《送小儿会乡试》 - - 庄昶 - - 窗纸还涂丙子鸦,人间裘冶未须誇。明朝领取君恩处,莫画青山旧样花。
  • 古诗《寒食·街头春柳弄疏柔》 - - 李石 - - 街头春柳弄疏柔,闭户何曾一醉谋。只道将家对寒食,三千风雨隔松楸。
  • 古诗《愚痴意·或贫穷》 - - 敦煌曲子 - - 或贫穷。或富贵。第一身心行自利。无常忽到一生休,不修实是愚痴意。
  • 古诗《别有所赠一首用前迷字韵》 - - 王彦泓 - - 握臂登楼去却梯,乍谙情事齿还低。孀姝曲巷新名左,国艳扁舟旧姓西。髹鬓黑光全似镜,莲钩粉底不沾泥。端详烛下分明甚,不是看花醉眼迷。
  • 古诗《花环》 - - 何其芳 - -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你有更美丽...
  • 古诗《苏幕遮·驿尘飞》 - - 王质 - - 驿尘飞,天意紧。香雪芝封,犹带吴泥润。昨夜宝奁开玉镜。一点西风,便觉寒秋近。 白苹洲,红蓼径。风露凄清,快促黄金镫。叠叠重重听好信。掷了碧油幢,更掷双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