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毛奇龄的诗 > 望秦㠗·秦皇鞭石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秦㠗·秦皇鞭石至

朝代:清代诗人:毛奇龄时间:2021-01-28
秦皇鞭石至,遥盻咸阳宫。
我亦爱山色,悠然一望中。

诗人毛奇龄资料

望秦㠗·秦皇鞭石至作者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 查看详情>>

毛奇龄古诗词作品: 《踏莎行·宝扇横时,玉堂深处》 《妓坟·葛洪井畔丽人家》 《南柯子·题胡明府小像。》 《饮就亭观愚山集》 《毛甡将行张公子礽祎赠甡踏冰行率笔酬之》 《送赵郎中㩁使扬州》 《南歌子·蜡晕眉间粉》 《霜天晓角·晓起》 《王进士新婚诗》 《投吴寺宿怀吴江徐釚顾有孝

望秦㠗·秦皇鞭石至原文及翻译赏析

望秦㠗·秦皇鞭石至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望远·望远三春障》 - - 黎简 - - 望远三春障,凭高万井卑。尘头滃日动,两脚傍天移。迹异周南史,歌谐郢里儿。和光容自晦,庄老尔吾师。
  • 古诗《樵舍·樵舍临江浒》 - - 萧岐 - - 樵舍临江浒,人家水绕堤。苇篱迩径小,茅屋接檐低。税重鱼难得,情深酒自携。维舟风色好,留滞夕阳西。
  • 古诗《舟中偶述·虔台游倦即归耕》 - - 郭谏臣 - - 虔台游倦即归耕,踪迹浑如水上萍。遁世何须歌白石,养生惟喜诵黄庭。诗当月下偏催和,酒向花前不放停。自是江乡容傲吏,许谁遥应少微星。
  • 古诗《偈颂·一见便见》 - - 释师范 - - 一见便见,更不再见。张颠草书,李广神箭。
  • 古诗《句·过江人物萃樵引》 - - 刘克庄 - - 过江人物萃樵引。
  • 古诗《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 - - 孟浩然 -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 古诗《题金陵丁老画像四绝句》 - - 钱谦益 - - 独坐青溪照鬓丝,小姑何处理蛾眉。画师要著樊通德,难写银灯拥髻时。
  • 古诗《喜李贞伯生子》 - - 吴宽 - - 秣陵疏雨作秋凉,贺客缘知总上堂。奕叶相传宜李氏,通家有喜是吴郎。台高又复看招凤,书好何曾写弄獐。万卷旧藏应会读,任渠嬉戏满摊床。
  • 古诗《阮郎归·秋思》 - - 王庭 - - 绵衣著体不禁寒。应怜两鬟单。昨宵圆月又成残。愁他几处看。天渐远,地无宽,此身何处安。条山南去又行山。空嗟行路难。
  • 古诗《经旧游·望望东西草色新》 - - 释行海 - - 望望东西草色新,杖藜曾逐少年身。风烟半是亲题处,泉石多非旧主人。黄鸟有情频唤侣,野花无语自伤春。闲心一片闲如水,心管悠悠陌上尘。
  • 古诗《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 - - 陈与义 - - 祝融回禄意佳哉,挽我梅花树下来。一夜东风不知惜,月明满树十分开。
  • 古诗《百苦吟·忆纸》 - - 范承谟 - - 昔曾簪笔染龙笺,岂料身居弱水船。欲写新愁无寸纸,燕钗屋漏血痕鲜。
  • 古诗《义勇行·忆昔天下初三分》 - - 张珣 - - 忆昔天下初三分,猛将并驱谁逸群。桓桓胆气万人敌,卧龙独许髯将军。威吞曹瞒欲迁许,中兴当日推元勋。惜我圣帝功不就,竟令豺兕还纷纷。血食千年庙貌古,岁时歌舞今犹勤。君不见天都灵武巢未覆,拊髀常思汉寿君。...
  • 古诗《好事近·冷落七陵烟》 - - 周之琦 - - 冷落七陵烟,秋在玉津园侧。三载金梁月底,住天涯羁客。侯家冈树望中迷,来去总衔恤。忍说潇潇风雨,作他乡寒食。
  • 古诗《闲居·暑设青練幕》 - - 洪咨夔 - - 暑设青練幕,晴更皂葛巾。 家贫犹气象,人老亦精神。 蜂闹花生计,蛾翾茧化身。 静中观物变,同是一天真。
  • 古诗《捣药禽·灵禽悲噪白云边》 - - 白玉蟾 - - 灵禽悲噪白云边,人到天台古洞天。 点化春愁三月暮,唤回晓梦五更前。 有如捣药璫璫响,非杵非舂自戛然。 毛羽也知仙可学,声声要结炼丹缘。
  • 古诗《杨侍郎·漕河水入汉江流》 - - 项安世 - - 漕河水入汉江流,逆浪吹邻上比州。 为送新篇归岘首,亦知旧荫满沙头。 每思吾道长城在,常喜斯民命脉留。 圣宋卜年周十倍,须公同住八千秋。
  • 古诗《刘帅画道林冬景》 - - 王佐才 - - 破墨方纨趣向深,烟峦幽景锁冬阴。 溪头雪细春生牖,岩脚风清昼满襟。 千里断云藏片石,一江流水映疎林。 长沙妙迹谁传宝,龙阁精神学士心。
  • 古诗《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 - - 苏轼 - -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古诗《翡翠岩·芙蓉幕里千场醉》 - - 赵嘏 - - 芙蓉幕里千场醉,翡翠岩前半日闲。 惆怅晋朝人不到,谢公抛力上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