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郑孝胥的诗 > 杂述·九秋佳节去堂堂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述·九秋佳节去堂堂

朝代:清代诗人:郑孝胥时间:2020-02-04
九秋佳节去堂堂,无酒无花意欲狂。
但使弃官仍济胜,登高何日不重阳。

诗人郑孝胥资料

杂述·九秋佳节去堂堂作者郑孝胥

郑孝胥(1860-1938) 字苏龛,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 福建省闽侯县人。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改革派政治家,亦伪满洲国建国参与者。工诗,擅书..... 查看详情>>

郑孝胥古诗词作品: 《秋声·墙外红尘自帝京》 《吾分·老死虽吾分》 《杂诗·子房虽助汉》 《十二月初九日渡海》 《海藏楼杂诗·石遗失其偶》 《答多竹山·天坛松盖郁苍苍》 《答陈仁先寄栽菊种诗》 《筱崎求题画兰》 《夜起盆梅正发》 《冯园看牡丹·出郭车声不厌迟

杂述·九秋佳节去堂堂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述·九秋佳节去堂堂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汉阳经历李廉溪时时相招痛饮因为长句》 - - 张问陶 - - 赋到登楼亦可哀,蓬门过雨逐江开。如萍踪迹真天意,佐郡声华擅吏才。楚塞客星尘外聚,汉廷都尉日边来。嵇生自笑颓唐甚,潦倒风前浊酒杯。
  • 古诗《春暮曲·迷离烟雨飘金井》 - - 萧梦霞 - - 迷离烟雨飘金井,啼鹃声苦灯花冷。夜半香魂呼不醒,瑶阶撒遍胭脂影。当日春来谁与共,此时春去惟愁共。蝴蝶花间心事重,怕风吹破温馨梦。
  • 古诗《荅春·草烟低重水花明》 - - 白居易 - - 草烟低重水花明,从道风光似帝京。其奈山猿江上叫,故乡无此断肠声。
  • 古诗《衡岳道中·城中望衡山》 - - 陈与义 - - 城中望衡山,浮云作飞盖。朅来岩谷游,却在浮云外。
  • 古诗《重五日吊古·楚国大夫去》 - - 廖大圭 - - 楚国大夫去,彭咸从所居。秪今浮水马,何处问江鱼。异俗悲遗事,离骚读旧书。一觞川上酒,斜日雨疏疏。
  • 古诗《夏朝覃山即事》 - - 郑善夫 - - 四月覃山茶树香,蹋歌采茶多女郎。孤亭小池长杜若,斜川细雨飞鸳鸯。岛屿历历渺云水,烟波茫茫连大荒。眼中春花复欲尽,未得及春归故乡。
  • 古诗《挽太师母联·德曜著贤声》 - - 孙祖经 - - 德曜著贤声,羡髦年合卺重谐,老福谁如太师母;宣文垂懿范,忆畴昔隔纱听讲,旧恩最感小门生。
  • 古诗《过欧阳元老草堂》 - - 吴则礼 - - 知子廊庙器,诛茅楚江边。缅怀靖节意,心远地自偏。绿发走关塞,蹭蹬成华颠。老益抱孤操,冥鸿正翩翩。草堂足幽趣,茗饮共留连。新诗出锦囊,火齐堆我前。芙蕖颇秀发,灼灼初争妍。解衣俯方塘,泼泼鲔与鳣。屋角升赤日,长空随飞鸢。羽扇无停挥,聒耳惮鸣蝉。蛮簟敷龙牙,曲肱偶攲眠。轻风洒梁...
  • 古诗《藏香沜亭联·双涧常流月》 - - 待考 - - 双涧常流月;千峰自合云。
  • 古诗《题月洲·我客鹅湖忽十年》 - - 黄廷用 - - 我客鹅湖忽十年,月明时泛木兰船。清流夜映银河碧,沙碛秋含远树烟。
  • 古诗《挽陈其美联·当年依附鞭镫》 - - 徐霁生 - - 当年依附鞭镫,我亦军中敢死士;同志半登鬼箓,谁为天涯急难人。
  • 古诗《贺黎耐交建经史阁》 - - 赵必 - - 芹宫地属淳熙祖,芸阁功成四世孙。千载诗书元气在,百年文献故家存。卷还赠券珍公帑,留取芳名榜圣门。当道宗工凤楼手,拟干椽笔刻玙璠。
  • 古诗《夫溪曲·鸳鸯不向此溪游》 - - 屈大均 - - 鸳鸯不向此溪游,岂有鸳鸯得白头。溪水不将浓泪去,泪红长似落花浮。
  • 古诗《一枝花·题严比玉》 - - 赵芬 - - 过眼凉秋晚。抱膝酸吟惯。蘋洲渔笛都拥琴案。看减字偷声,写得词华烂。休道豪情擅。待檀板红牙,倩个小鬟轻按。笑侬亦红裁白判。惹得吟逋绊。到如今爨弄何曾算。羡滴粉搓酥,字字珠玑绽。肯便浮名换。一曲风流,早已是旗亭传遍。 ...
  • 古诗《游景福宫见闵妃殉难处秋草方滋凄然有作》 - - 郁华 - - 平芜漠漠翠楼空,一刹飘零辇道中。露井瘗香遗发缘,星泥著火断根红。墙阴蟋蟀廉织雨,幕外牛羊敕勒风。凄绝故宫霜月夜,化萤犹傍旧帘栊。
  • 古诗《山水画册·木落四山空》 - - 陈肇兴 - - 木落四山空,烟笼一溪碧。时有捕鱼人,维舟在芦荻。
  • 古诗《南歌子·野水丁沽路》 - - 乔大壮 - - 野水丁沽路,平沙八里台。材官战马避春雷。幕府清秋零露上衣来。独宿江城冷,临风蜡炬灰。中天月照阵云开。荒埭暗鸡声里钿车回。
  • 古诗《题崇因院清轩》 - - 王之道 - - 肥松瘦竹古招提,轩槛重游识旧题。 清意不曾吟得尽,夜来明月浸寒溪。
  • 古诗《新亭·龙盘虎踞阻江流》 - - 史正志 - - 龙盘虎踞阻江流,割据由来起仲谋。 从此但夸佳丽地,不知西北有神州。
  • 古诗《采莲·风日正晴明》 - - 端淑卿 - - 风日正晴明,荷花蔽洲渚。 不见采莲人,只闻花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