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毛延寿画欲通神》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李商隐古诗:王昭君·毛延寿画欲通神更新时间:2020-04-17
王昭君的故事,是中国历代诗人爱用的题材,其主旋律可用“昭君怨”三字概括。当然,诗人咏昭君,主旨也不一样,都是借题发挥。李商隐这一首《王昭君》,意在讽刺汉宫,同时又借王昭君以致慨。
其一,关于讽刺汉宫之喻意。首二句讽毛延寿,为讽刺汉宫作铺垫。后二句以“马上琵琶行万里”点明“昭君怨”,也是为末句作铺垫:“汉宫长有隔生春”才是诗人的重点。有汉宫,才有毛延寿式的画家;有汉宫,才使昭君马上琵琶,行程万里;有汉宫,就会有昭君式的悲剧。全诗重点正是讽刺汉宫的绝灭人性,是“隔生春”的地狱。中国历代多悲剧,故文人尤喜咏昭君。石崇的《王昭君词》重点在同情昭君的命运:“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亦是如此。大约有了杜甫此作,故李商隐不作同类之诗。他的《王昭君》就把讽刺矛头对准了汉宫。“汉宫长有隔生春”,“长有”两字,表明了李商隐对宫廷中的悲欢离合有超出常人的见识。诗人从王昭君的命运,已认识到汉宫“隔生春”的本质。这与《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所说宫廷“不是人去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李商隐之后,王安石写过《明妃曲二首》,企图为明妃翻案,“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似乎王昭君的命运比阿娇好。其实,这一案翻得不好,阿娇的悲剧,是王昭君悲剧的另一种形式而已。阿娇、昭君的命运,都证明李商隐“汉宫长有隔生春”的说法。
其二,借王昭君以致慨之意。毛延寿之颠倒妍媸,蔽贤欺君,恰如商隐所遭遇党人之各私其党、排斥异己、打压贤能。首句言毛延寿画工“欲通神”,借指牛党中如令狐绹辈“言能通天”。二句明言毛延寿贪图黄金,实为感叹令狐绹只为一党之私利而不能奖拔贤才。三句以明妃自况,言己之沉沦使府,桂管、徐州、梓潼,一生漂泊,于今又往返江东,不啻万里明妃也。四句言明妃生前之艳容尚留汉宫,然为人省识、珍惜,当在隔世之后。自己今生今世已无望于朝籍,唯“声名佳句在”,或来生隔世而为人所知也。“隔生春”一句无论理解为青冢上的草色,还是长留汉宫的“画图春风面”,关键在“隔生”词。昭君死后坟上方生春色,可指诗人才华当世无人赏识;若谓“春”乃“春风面”之意,那么春风面在当时宫中无人赏识,必待人去魂消方受重视,两者所指不同而所喻无异。这不仅是昭君的不幸,也是一切志士才人的悲剧。“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借王昭君故事,李商隐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此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示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来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

诗人李商隐资料

赏析作者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查看详情>>

诗人李商隐作品: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破镜·玉匣清光不复持》 《明日·天上参旗过》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 《有感·九服归元化》 《公子·外戚封侯自有恩》 《寄华岳孙逸人》 《漫成五章·生儿古有孙征虏》 《寄成都高苗二从事郑州献从叔舍人褎》 《九月于东逢雪

《王昭君·毛延寿画欲通神》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