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曲·游丝落絮春漫漫》创作背景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西楼曲·游丝落絮春漫漫更新时间:2021-01-15
《西楼曲》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含蓄地道出男方在战乱中死去,人天永隔,女方从此坠入绝望的相思。全诗娓娓叙来,缠绵悱恻,用笔婉曲,抒情浓烈,触景生情,情真意切。
该诗是诗人晚年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该诗的体式(歌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见,有悠久而且优良的传统,汉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是歌行体的代表作,而这首诗正是在这种传统风格的影响下写的。金亡后,诗人绝意功名,以遗臣自居,隐居不仕,该诗就是他晚年居住在东平时的心情状态。该诗当有本事,唯不可考而已。
注释
⑴西楼曲:为作者即事名篇的乐府新题。
⑵游丝:蜘蛛或其它昆虫吐的丝,因为飘荡在空中,故称为游丝。落絮:飘落的柳絮杨花。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⑶花作团:谓春花盛开,集束如团。
⑷瑶瑟:名贵的瑟。瑟:古代弹拨乐器。
⑸坐:副词,表示便、就、顿时等意思。
⑹入关:指进入关中地区。关:指潼关,是古代关中与中原地区间的重要关隘。
⑺金鞍:华贵的马具,代指名马。
⑻芙蓉:荷花。
⑼“并刀”句:谓并刀虽锋利,却剪不断绵长如流水的相思。该句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成句。并刀,古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生产的刀剪,以锋利著称。东流水,比喻少妇的忧愁。
⑽湘竹:湘妃竹,亦称斑竹。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泪洒竹上,成棕色斑纹。这里是借用湘妃竹的典故暗示少妇的丈夫客死他乡。
⑾合:应当,应该。
⑿重(chóng)城:古代的大城市常有内、外两道城墙相重,因此称为重城。这里指内城。
⒀干(gān)鹊:就是喜鹊。因它喜干恶湿,天晴则噪,因此称为干鹊。无端:没有缘故,没有理由。
⒁镜中独语:谓临镜自言自语。
白话译文
空中飘荡着游丝柳絮,融和的春色漫漫无边,西楼的拂晓晴空明朗,一丛丛鲜花成簇成团。
楼中的少妇调弄着瑶瑟,一曲未终便凄然长叹。
遥想去年我伴着情郎,雀跃着向西进入潼关,和煦的春风浩浩荡荡,一路伴随着华丽的马鞍。
今年却只剩单人匹马,满怀着忧愁我黯然东还,秋风凋落了荷花的蕊瓣,深秋的碧水一片惨寒。
并州的剪刀锋利无比,剪不断的哀愁恰似东流水,湘妃竹年复一年,溅上的泪痕点点红紫。
海枯石烂永不分离的鸳鸯,只应是双双同飞双双共死。
只见那城里车马欢驰,喧嚣的红尘四处扬起,喜鹊在树上喳喳连声,无来由替谁这么欢喜?
我对着镜中独自诉说,没人能知道我的心事,正要往头上插上花枝,骤然间不禁悲泪如洗。

诗人元好问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西楼曲·游丝落絮春漫漫》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