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靖公神道碑》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文言文:赵康靖公神道碑更新时间:2018-10-12
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天圣五年,提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赵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他家里来(看望他)。皇帝征召他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
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邓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赵公就辞职离开了。过了几个月,邓馀庆因为受贿被罢官。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三十多人为之写赋。有一年出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
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任的人。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归顺兵领得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生兵变。”赵公笑笑不回答。恰逢有一个从容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逮捕郑陶送进监狱,查获他收受的赃物,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的人都很害怕。
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对人说:“我是山东人。赵公曾经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于是进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人进入滁州。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郭申锡当谏官,争辩说:“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赏赐。”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赵公说:“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现在要罢免他,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皇上才停止。
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答应。赵公多次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天下的人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安葬死者抚养孤儿(的事),大概数都数不过来。
《墨妙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起始既紧扣作亭之缘起,而后宕开笔墨写孙莘老泽惠百姓的政绩,然后才归入正题,发挥议论,推衍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的道理,并进而言及养生与治国之道。 文章从小题目引出大议论,立意高远,富于哲理。
这篇文章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作者赴杭州担任通判一职,路经湖州,而其密友孙莘老恰在此为知州,两人相见晤谈甚欢。孙莘老并请作者为其所建墨妙亭作记。

诗人苏轼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赵康靖公神道碑》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