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月诗》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庾信古诗:舟中望月诗更新时间:2020-09-18
开头先是简单交代舟子夜中离家、开船之后仰望月华的情节。而后写两岸青山似乎蒙上了一层白雪。细看江岸上皑皑银白,又却并非沙色。这两句不过是说月光照耀下。山如积雪,岸似银沙。但构句按望月人的感觉与先后顺序排列,便觉新鲜。前句之“疑”是错觉,后句随即否定,已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辨认过程。这就通过微小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人对月光之明的直觉感受。
看到两岸月色如此明亮,自然会转而仰望高朗的夜空。但见明月在银河之畔,宛如晶亮的珠蚌。而银河上的星桥则若月中散出的桂花。这两句新颖美丽的比喻,出自诗人丰富的学识和天真的想象。《吕氏春秋》说“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揪。”《龟策传》说“明月之珠,出自江海,藏于蚌中,蚗龙伏之。”月圆如蚌之盈珠,因此“蚌蛤实”喻月望。蚌生于江海,那么天上的银河里不也会生出月亮这个大蚌蛤吗?而月中又传说有桂花,据说高五百丈。月色既然如此明亮,那月中的桂花也必定都是闪闪发光,因此散于夜空都变换为星斗。这一虚幻的想象,又是多么合乎生活的经验!
月轮的光辉虽然洒满青山、江岸和星空,但它开始由圆转缺。《淮南子》:“画随灰而月晕阙”。据说以芦花为环,缺其一面,天上的月晕亦相应地会缺这一面。“灰飞”句写的是满月的月晕已出现缺损的景象。《竹书纪年》说:“帝尧在位七十年,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古人用荚生与荚落的数字来计算月之朔望。小月二十九天,有一荚不落,称为蓂荚,那么蓂落应指大月。“蓂落独轮斜”,可见诗人所咏之月应是大月里已过十六的月亮。
此诗咏月虽然全不关情,但舟中所见江山月色,与天河星桥对应,构成了一个水天相映、上下通明的晶莹世界。全诗依人的视线以及感觉顺序逐层分写山光、月影、星辉,最后衬托出一轮斜照当空的孤月。尽管谋篇构句不求精巧,但诗人将生活实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而产生的奇思妙想,却给后人开辟了想象的新天地。
此诗是写歌舞姬的。全诗分为三节,一至四句为第一节,写歌舞姬的所居之所;五至十句为第二节,写闺房绣户的俏丽佳人;十一至十四句为第三节,写佳人的美妙心境。其中第二节的六句使用里铺排手法。首写佳人着意梳妆。一个“千度拭”、一个“百遍撩”,突出了佳人梳妆修饰的精心与追求,“千度拭”、“百遍撩”的结果,自然是双蛾、发式宜人,十分娟好。这夸张的动态描写,不仅绘出了纤指画眉、玉手梳发的优美动作,而且显现出那不厌其烦的专心的情致和神态。真是观佳人梳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接着写佳人衣着,轻薄的小衫紧裹玉臂,衣带紧抱盈盈小腰,衣着合体,呈现出一种婀娜多姿的曲线美。最后写佳人头饰、身影:日光与金钗交映,宛如火焰闪耀、跳动,疏窗、倩影、簪花在镜中摇曳。诗人真是体物入微。室内的种种装饰也极为富丽,尤其是金色的丝条、银晃晃的帘钩,将整个画面点缀得分外秾艳耀眼。这一切都构成了佳人妆成向镜的流韵之美。同时,那向镜自审其美的惬意和神情也自然跃于纸上。这一节,诗人描绘了衣着、梳妆、向镜的静与动、形与影、神与态的美,完整、精致地塑造了一个俏丽、妩媚的呼之欲出的美人形象。

诗人庾信资料

赏析作者庾信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 查看详情>>

诗人庾信作品: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 《道士步虚词·无名万物始》 《归田诗·务农勤九谷》 《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 《拟咏怀诗·日晚荒城上》 《同州还诗》 《奉和山池》 《拟咏怀诗·榆关断音信》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

古诗《舟中望月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舟中望月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