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代诗人 > 窦承焯的诗 > 秋日西定桥闲眺·山色一溪浮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日西定桥闲眺·山色一溪浮

朝代:清代诗人:窦承焯时间:2023-04-08
山色一溪浮,长桥古渡头。
寺传贝叶树,岸系钓鱼舟。
红叶斜阳乱,白蘋曲水流。
逍遥疑世外,何必说瀛洲。

诗人窦承焯资料

秋日西定桥闲眺作者窦承焯

窦承焯(1736-1780)字俊三,江苏无锡人,贡生,官直隶州判,以围防加同知衔,性颖敏,工诗善书,对水旱议赈,修城筑圩,治道建桥等公益善举,倡导不遗余力。..... 查看详情>>

窦承焯古诗词作品: 《重修惠山五里街补种桃柳千株》 《偕友游石浪庵》 《题礼社薛氏义田记后》 《秋日西定桥闲眺

秋日西定桥闲眺·山色一溪浮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日西定桥闲眺·山色一溪浮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忆江南·江阴好》 - - 胡山源 - - 江阴好,风俗最淳良。富贵缙绅崇礼让,贩夫走卒重纲常。气节更辉煌。
  • 古诗《复雨·山云散复聚》 - - 乾隆 - - 山云散复聚,塞雨密还疏。度岭幻明暗,随风作疾徐。不妨径策骑,也觉廑渐车。关内正滋麦,欣生跋涉馀。
  • 古诗《贺新郎·九华山饮茶过台城》 - - 俞律 - - 多暮夸三友。向清波重来照影,一时俱瘦。指点九华山上塔,戳破湖心云厚。天已被扁舟揉皱。十里长堤风正北,想烟中愁煞台城柳。寒影里,有人否。空庭无觅胡姬酒。把浓茶枯肠难索,陆张前后。昔日红氍毹上梦,梦断吹箫屠狗。早华发乱生时候。想听后庭当时曲,怕美人闲坏琵琶手。空井畔,一...
  • 古诗《闲游所至少留得长句》 - - 陆游 - - 高僧宴坐雪蒙头,闲牧从来水牯牛。深院阴阴四檐雨,高堂寂寂一帘秋。光明本自无馀欠,梦幻何曾有去留。我亦翛然五湖客,不妨相与试茶瓯。
  • 古诗《送任虞卿教授江阴》 - - 陈傅良 - - 学省穿杨末,江城振羽端。声名人不忌,仕宦意常宽。缺月天将曙,孤村岁已寒。小舟来话别,此道少人敦。
  • 古诗《癸丑除夕次敖静之韵》 - - 祁顺 - - 雪飘残腊玉铺尘,暖入条风节报春。六十年来垂老境,九千里外未归人。宦程自笑先居后,岁月从教故又新。朋旧别离相忆切,愁肠终日转车轮。
  • 古诗《闻甫草凶问予既为位以哭明日作四绝句寓哀》 - - 汪琬 - - 学识虽长命不长,谁司造物迥茫茫。有人解叩通明殿,愿附青词问玉皇。
  • 古诗《和何学士见咏新得鹤》 - - 魏野 - - 喜得华亭鹤,看承过所宜。防饥先种稻,忧病预钻龟。易惬眠云意,难酬卧锦诗。不缘过郡谢,步步在相随。
  • 古诗《关河令/清商怨》 - - 赵师侠 - - 江头伊轧动柔橹。渐楚天欲暮。浩荡轻鸥,波间自容与。岸蓼汀苹无绪。更满目潇疏江树。此意何穷,凭谁图画取。
  • 古诗《挽彭玉麟联·下为河岳》 - - 曾国荃 - - 下为河岳,上应日星,一旅起衡湘,志量不居三代后;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大勋垂宇宙,忠清无愧九重褒。
  • 古诗《今年三月朔舍弟山池红梅未谢玉兰盛开乘兴有作》 - - 王世贞 - - 堂北玉兰开太早,堂西红梅落故迟。露盘乍映金狄掌,如意未击珊瑚枝。流霞回雪态争出,月堕风清愁自知。为报江妃长倚醉,阿环相见莫相疑。
  • 古诗《卜算子·同卿属题曼陀罗室遗稿》 - - 谭献 - - 镜里绕馀香,花落风无定。流水依然傍画栏,不见徘徊影。愁语堕苍茫,今日重思省。曲罢无声似有人,只觉梁尘冷。
  • 古诗《浣溪纱·水色摇烟青漠漠》 - - 郑文焯 - - 水色摇烟青漠漠。清歌一片风前约。残月马嘶闻晓角。醉眠一夜同罗幕。花好犹疑春梦恶。堕枕钗声和泪阁。
  • 古诗《送蜀守贾昌朝水部赴阙》 - - 赵抃 - - 召节下英藩,归辕望帝阍。中和刺史政,教友相君门。去听涂歌美,留瞻壁像尊。欲知春色好,元是百城恩。
  • 古诗《陈师曾衡恪》 - - 黄福基 - - 陈君峭峭霜中竹,只影槐堂送日斜。几许哀吟诉肝肺,果然才艺损年华。
  • 古诗《杂咏·伯也好栽兰》 - - 林朝崧 - - 伯也好栽兰,栽兰盈九畹。开时君不来,荏苒岁将晚。蝴蝶尔何为,穿花长往返。
  • 古诗《寇恂·王郎百万肆凭陵》 - - 徐钧 - - 王郎百万肆凭陵,谁集渔阳上谷兵。一剪妖氛河北定,中兴从此创基成。
  • 古诗《次韵赵克勤吏部·两鬓星星暮景斜》 - - 刘克庄 - - 两鬓星星暮景斜,清狂减似向来些。 短供未至瓶无粟,妖梦皆因笔有花。
  • 古诗《过孟阳有怀叔达》 - - 娄坚 - - 莫思腾踏叹蹉跎,达者相逢且啸歌。 高论总于流俗迕,深情自向友朋多。 酒才中圣无劳劝,笔到颠狂有少讹。 忽忆灌畦随老圃,此生机事合消磨。
  • 古诗《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 - 王维 - -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