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樵舍》鉴赏

朝代:清代诗人:施闰章古诗:泊樵舍更新时间:2017-06-26
这首诗记旅途所见,诗人在秋天潮落的傍晚,泊舟于江边樵夫之家,举目所见,唯荒凉离乱之景:山上军队扎营,江中战舰往来,村里黄叶满地,岸边悲风呼啸。通过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反映了清初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句句写景,亦句句言情,将强烈的感情寄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诗人以江村为中心,选取江水、天色、乱山、雨、星、风等自然景物,构成一幅荒凉寂寞的画面。诗的语言如金声玉润,既清新晓畅,又含蓄蕴藉。
这大约是在康熙六年(1667),施闰章正从江西参议任上被裁归乡。“顷年在官,引疾不许”,现在能有“裁归”之机,诗人的心情无疑是舒快的。“官拙长怀《遂初赋》,敬亭山下梦吾庐”(《别湖西父老》),他身未离官,梦魂却早已萦绕在故乡宣城的青山、草庐间了。
但当他来到南昌,却因时局动荡、“江干驻兵”,而迟迟不能发舟。面对着“青山乌啼月,洲前雁带霜”的凄清秋景和“天涯变更甲”、“羁栖鼓角惊”的黯淡时局,诗人的心境顿又变得苍凉、沉重了。《泊樵舍》便正是他带着这种心境,在归乡途中夜泊的感喟之作。樵舍,谓打柴人家。
一杆孤独的帆影,在阴郁的秋空下飞驶,这时正当潮落,浩荡的江流挟裹着滚滚的浪波,愈加见得汹汹湍急起来。倘若是在晴日,则船浮碧流、帆飞青缈,展开在诗人眼际的,该是当年王勃领略过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晚景了。但诗人此刻置身的,却是阴沉沉的雨秋,还不到傍晚时分,天色就已一片昏暗。此诗起笔“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正以黯淡的色彩,给全诗笼罩了一重拂不去的愁思。它似乎预示着,诗人的这次途中夜泊,决非如他所想象的那般舒快。
当诗人在薄暮的阴郁中放目江岸时,这愁思便因萧条的岸景,而变得更加惨淡、苍凉了。“乱山成野戍”,展出的是岸上的连绵山影,它本该如辛弃疾《贺新郎》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而今却成了驻守江岸的清兵野戍之地!旌旗处处、剑戟森森,简直把山野搅得一片凌乱了。句中以一个“乱”字状貌岸山,正隐隐传达着诗人目击中的这种震愕之感。“黄叶自江村”,则是在乱山映衬下江岸近景,那江边的小村,本来也该有“平冈细草鸣黄椟”、“青旗沽酒有人家”式的宁和欣悦之境的,现在却一片死寂,见不到几处炊烟,只有疏落的杂树和风吹瑟瑟的黄叶,在勉强标志着这里曾是一片村落,这句中一个“自”字,读者须作耐心的咀嚼,须品出其中的深义:衰黄的树叶能自成一村,可见这江村中,竟没有比黄叶更具生气的象征了!
时间就这样在暮色中延续,诗人却还久久地伫立船头沉思,忽然听到细微的淅沥之声,原来已下起了稀疏的雨。举首仰天,沉沉夜空还剩下几颗暗淡的星,仍在迷蒙中幽幽闪烁。它似乎在诗人黯然的心上,投进了几丝希冀和亮色。这大约就是“带雨疏星见”,所带给诗人的渺茫感觉吧。可惜江上的风,却又猛烈刮起,向着高高的江岸撞去,终又逆折回来,发出一片凄历的喧鸣。这打破幽寂的喧声,无疑也惊醒了诗人的凝思,把他从悠远的仰望中,拉回到凄苦的现实。风声呜咽,诗人的心也经不住哀哀欲泣了。
施闰章一是位颇关注民生疾苦的清吏。他在驻守临江时,曾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被百姓呼为“施佛子”。“及奉裁东去,父老夹道焚香,泣送数十里”,竟也使诗人“泫然”流涕而“不能禁”(《见别湖西父老》)。而今,当他夜泊樵舍,亲眼目睹沿江一带民生凋敝景象时,又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哀愤?这一路船行所经之处,只见官家“剿乱”的幢幢舰影,无辜百姓则屡遭劫难,更有几家茅屋得以在战火下幸存?这便是诗之结句所发出的诘问和慨叹。它交融在雨声淅沥的秋夜,绝岸“回风”的喧鸣之中,听来更显得凄怆、哀凉……
诗人善于造境,此诗所描摹的,几乎都是夜泊所见之景,而绝少诗人情感直接抒写。然而,阴郁的秋夕,湍急的江流,与乱山、黄叶、苦雨、凄风的交织相汇,又无处不浸染着诗人那黯然神伤的情感色彩。这情感本来很容易引向一般的客旅孤清之思,但诗人却在关键处着以“野戍”、“战舰”之语,揭出了凄凉岸景与动乱时局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这情感内涵,升华为远比一般的客旅之思深沉广大的忧时悯乱之慨了。

庄棫此首《相见欢》词是一首写美人“春愁”的有味之作,表现的是暮春时分美人梦醒之后的一种缠绵和凄凉之感。

诗人施闰章资料

鉴赏作者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 查看详情>>

诗人施闰章作品: 《九华山·山到东岩好》 《漫兴绝句·舟人谁辨皖公山》 《官庭草·江声到枕客心违》 《寄哭吴自明·诗篇海岱记相于》 《禾中李山颜将南还有作》 《湘中怀舍弟闰严》 《金明寺放生池》 《修复依仁斋纪事》 《为蔡大美悼令子须才》 《东郡道中·马蹴黄尘起

古诗《泊樵舍》的名句翻译赏析

《泊樵舍》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