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图·马蹄一蹴荆门空》创作背景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赤壁图·马蹄一蹴荆门空更新时间:2021-01-15
《赤壁图》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中,诗人于评论《赤壁图》之逼真传神的同时,着重描述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壮阔,绘画了苏轼泛舟夜游的恬淡,由此抒发了诗人对周瑜和苏轼两位英雄的钦慕赞誉,寄寓了诗人自己哀伤感痛的情思。诗中借对孙权、周瑜的赞美,反衬出面对金国的衰亡,救国无人、回天乏术的慨痛。全诗出语奇肆却章法严整,于跌宕奔放的笔势中时显精彩的思致,情韵兼收。
该诗当作于诗人晚年居太原之际,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此时诗人恰如诗中所言“天澹云闲”,憔悴衰老,纵论古今,感慨颇多。诗人观《赤壁图》后触发思绪,兴慨无限,因作此诗。
注释
⑴赤壁图:金代画家武元直创作纸本墨笔画。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率领大军约三十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以拒之,在赤壁两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在大将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击败曹军,曹军大败北逃。战后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为建立魏、蜀、吴三国打下基础。
⑵马蹄:代指曹操大军。蹴(cù):踏。荆门:今湖北省荆门市,因荆门山而得名。这里指东汉末年刘表据以称雄的荆州一带地方。当时曹操大军一踏入荆州,驻襄阳的刘琮就举荆州投降。
⑶“鼓声”句:刘琮投降后,曹操兼并荆州的水军,于是击鼓撞金,从长江顺流东下,准备吞并东吴。
⑷曹瞒:指曹操,小字阿瞒。老去:老了。曹操时年五十四岁。不解事:不懂事,糊涂。
⑸孙郎: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立者,公元229—252在位。阿琮(cóng):指刘琮,刘表次子,刘表死后,接替刘表成为荆州之主。
⑹矫(jiǎo)矫:勇武出众的样子。人中龙:誉为杰出人物。此喻孙权。
⑺顾盼:左顾右盼,此指微小的动作。叱(chì)咤(zhà):呼喝。
⑻破山:指震撼山岳。出大火:赤壁之战中火烧曹营事。
⑼旗帜北卷:犹言败北,卷起旗帜向北逃跑。以上两句写周瑜用黄盖的火攻之计,焚烧曹军战船,大败曹军。
⑽图画见赤壁:收束至主题上,转写东坡游赤壁事。然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境内的一段长江上,东坡所游之赤壁在湖北黄冈境内,一名赤鼻矶,两地相距五百里。
⑾虏:称敌人,这里指曹军。
⑿眉山公:指宋代文学家苏轼,他是四川眉山人。
⒀夜俯:犹言夜探。冯夷:水神名。苏轼《后赤壁赋》有“俯冯夷之幽宫”句。
⒁“事殊”句:用杜甫《汉陂行》原句。殊,不同。兴极,兴致极高。忧思,指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的苦闷心情。
⒂“天澹”句:用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居人》原句。天澹云闲,是说赤壁上空仍然是恬静的天空,悠闲的云。
⒃得意:犹言可人意,合人意。
⒄“凡今”句: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原句。出群雄,出类拔萃的英雄。
⒅周公瑾:指周瑜,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此句暗以周瑜比苏轼,又关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⒆憔悴:这里是示意的意思。黄州一秃翁:指苏轼,苏轼于宋元丰二年(1079)被贬黄州。秃翁,是对老人的谑称。其实苏轼当时才四十三岁,并不算老。
白话译文
曹军一到,全荆州就空了,无一抗曹之军了,战鼓怒号,其声如雷,与江流一起东下,直指东吴。
可惜曹操年老了,糊涂了,错误地认为孙权也会像刘琮那样,大军一到,立即投降。
孙权英雄勇武,是人中之龙,他左顾右盼,叱咤怒吼,就能使云生风起,天地变色。
周瑜用黄盖的计谋,火烧曹军战船,使曹军卷起旗帜向北逃走,一片火光使天空也染成红色。
直到今天在图画中见到赤壁,仍依稀可想像到当时烧退强敌的遗迹。
因为武元直的《赤壁图》和当年的赤壁大战,使我长忆苏轼当年泛舟江上,携酒吟咏,在夜里俯瞰冯夷的神宫的风采。
时事不同兴致到了极点自然忧愁聚集,云天闲淡古往今来没有什么不同。
眼前的江山令人畅心满意,但今天谁又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犹如那当年令人爱怜的周瑜,还有被贬黄州失意的苏轼。

诗人元好问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赤壁图·马蹄一蹴荆门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