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贺铸古诗: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更新时间:2017-12-25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是宋代词人贺铸的作品。此词上片落笔先从追忆作者在东京度过的六、七年倜傥逸群的侠少生活写起,“侠”、“雄”二字总摄下文,接写豪侠们的“侠”、“雄”品格,勇敢正义,慷慨豪爽,再写豪侠们“侠”、“雄”的具体行藏,驰逐、射猎、豪饮,过着快乐的生活。上片有点有染,虚实相间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弓刀武侠的生动画卷。换头紧承“乐匆匆”三字,用“似黄粱梦”四字转折文意、变换情绪,锋芒直指埋没扼杀人才的封建统治阶级。“笳鼓动”以下六句,是全词的高潮,极写报国无门的悲愤,爱国之情,感人至深。最后三句,变激烈为凄凉,写理想破灭的悲哀。全词风格苍凉悲壮,感情充沛,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紧密,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词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当时西夏屡犯边界,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注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化用李白“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及李益“侠气五都少”诗句。五都:泛指北宋的各大城市。
⑶一诺千金: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诺言极为可靠。语出《史记·季布列传》引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⑷盖:车盖,代指车。
⑸飞:飞驰的马。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
⑹斗(dǒu)城:汉长安故城,这里借指汴京。
⑺嗾(sǒu):指使犬的声音。
⑻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
⑼倥(kǒng)偬(zǒng):事多、繁忙。
⑽鹖(hé)弁(biàn):本义指武将的官帽,指武官。
⑾笳鼓:都是军乐器。
⑿渔阳: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地。此指侵扰北宋的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
⒀七弦桐:即七弦琴。桐木是制琴的最佳材料,故以“桐”代“琴”。
白话译文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站立而谈,生死与共。我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狂放不羁傲视他人。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在酒店里豪饮,酒坛浮现出诱人的春色,我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即干。间或带着鹰犬去打猎,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虽然欢快,可惜时间太过短促。
就像卢生的黄粱一梦,很快就离开京城。驾孤舟飘流于水中,唯有明月相伴。散职侍从官品位卑微,事多繁忙,情怀愁苦。陷入了污浊的官场仕途,担任了繁重的文书事物工作。像我这样成千上万的武官,都被支派到地方上去打杂,劳碌于文书案牍,不能杀敌疆场、建功立业。笳鼓敲响了,渔阳之兵乱起来了,战争爆发了,想我这悲愤的老兵啊,却无路请缨,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怅恨自己极不得志,只能满怀惆怅游山临水,抚瑟寄情,目送归鸿。

诗人贺铸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出生于卫州共城县。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故自号..... 查看详情>>

诗人贺铸作品: 《兀令·盘马楼前风日好》 《易官後呈交旧》 《题毗陵僧舍·古寺相留跨两年》 《飞鸿亭·禅林跨山胁》 《送江与京归山阳》 《题彭城南台寺苏眉山诗刻后》 《替人愁·风紧云轻欲变秋》 《历阳十咏·采石矶》 《失调名·风头梦》 《燕子楼·城据山川胜

古诗《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的名句翻译赏析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