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赋德清县圃明秀亭》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吴文英古诗:念奴娇·赋德清县圃明秀亭更新时间:2018-03-28
《念奴娇·赋德清县圃明秀亭》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紧扣题意,从“晚眺”引申开去赞美明秀亭周围及县圃内的景色;下片由联想复归现实,仍是以赞明秀亭周围景色为其主旨。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下之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 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高宫大石调”。此调音节高吭,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其音节高吭所致。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取“凭高远眺” 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一阕为变格。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仄韵。其用以抒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另有平韵一格。此词为定格。
“思生”三句,一“思”字,领起赋亭之意。李商隐《登乐游原》诗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句,词人也是心存此意。他因为心有所“思”,就去县衙花园高处的“明秀亭”中“晚眺”四周风景。只见远处岸边的芦苇丛已转成昏暗一片,而天边的云层,由于地面欣欣向荣的春绿反射,染成了层层青绿。此是写“晚眺”中的景色。“罨画”两句,续前眺望。“罨画”,即杂色斑烂的画。《丹铅总录》有吴莱《倭画扇歌》云:“锦屏罨画散红青”句可证之。此言词人从明秀亭上继续向四面望去,远近景色,杂色斑烂,好像屏风上的杂彩画面。因为已是“晚眺”之时,所以黄莺儿逐渐停止欢唱,五彩缤纷的田野也渐渐混入一片绿色之中。“寒欲残时”三句,言春寒已将过去,花香充斥县圃各处,梨树林开满玉色形白花在风中摇曳。“游蜂”两句,承前,赞县圃景。言现在如果有蜜蜂儿从墙外飞进来,见到这满园春色,就会怀疑它仿佛到了美丽的金谷园似的。“金谷”,在河南洛阳县西北,晋石崇在此曾筑园,也称金谷园。
过片“偏称 ”三句,词人“晚眺”时的奇想。言他从亭上远眺,明明是横列在天边的云烟,他却看那层层重叠的云雾像是女子高耸的发髻;当白云淡得几乎透明时,它又像似女人身穿的薄裙一样随风飘荡。“缥缈”两句,梦幻语。恍惚间词人像是行走在孤山南面的小路上,似乎又见到那里的“花房竹屋”,即词人在杭城的家。“溪足”三句,复归现实,再赞亭景。此词是说:我从明秀亭中看外面的自然景色,溪水清清可以濯我足;山岩浅暗秀丽可以供我登攀;为贪图这里的清静,我就留宿在亭内,寻求好梦吧。“松风”两句,言如果留宿亭中,我就且对明月抚瑶琴,奏一曲《松风古涧》的清曲吧。

诗人吴文英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 查看详情>>

诗人吴文英作品: 《探芳新·九街头》 《青玉案·新腔一唱双金斗》 《还京乐·黄钟商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 《一剪梅·赠友人》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花心动·郭清华新轩》 《扫花游/扫地游·春雪》 《喜迁莺·甲辰冬至寓越儿辈尚留瓜泾萧寺》 《祝英台近·上元》 《高阳台·风袅垂杨

《念奴娇·赋德清县圃明秀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