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山卷后》作品注释

朝代:宋代诗人:谢翱古诗:书文山卷后更新时间:2017-12-20
①文山:文天祥。卷:这里指诗文集。
②丹心:赤诚的心。文天祥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浑:全。
③碧血: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丹心”和“碧血”并举,称颂为国死难人。
④堪:可,能。
这是文天祥就义后不久,谢翱为他的诗文集题写的诗。卷,这里指诗文集。文天祥的集子是他斗争生活的艺术记录,他的后期诗文作品大都写得慷慨悲壮,气势磅礴。谢翱的题诗没有直接评述文天祥的诗文作品,而是抒写情怀,寄托哀思。抒发对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之情,实际上也就是对他的诗文集作出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起句劈空而来,文天祥在历尽磨难之后,在大都(今北京)壮烈牺性。文天祥殉国的不幸消息传来,谢翱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但作者并不简单叙述自已悲痛欲绝的心情,而是写自己在噩耗传来后的极度痛苦和迷乱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飞越千山万水,到万里之外的北国去和死者见面。据记载,1276年谢翱投文天祥戎幕,1277年二月,他们在漳水之滨洒泪而别,从此未能再见。对知友的思念,使谢翱“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而与文天祥临歧执手时的切切话语,也时时蒙绕耳际。分别久长,思念深切,因此在乍一听见英雄的死讯后,产生了这样的愿望,看来奇特,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飞”,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焦灼不安。明知对方已经死去但仍希望见面,这里头有多少痴情,多少渴望!“魂飞万甲程”,这是从比悲痛更深的层次落墨的,即所谓“透过一层”的写法。
次句承上而来,却又急转直下。当精魂不辞万里之遥,跋山涉水,到达北国之后,却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中,梦魂猛醒过来,原来所知已物化,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对飞越万里的精魂来说,无异于一声睛天霹雳。然而这是严酷的事实。“飞”急切和“隔”的绝望,在这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照。诗人悲不能已,痛哭着迸出了下面两句:“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忠臣死得其所,自己苟且偷生,又有什么意趣?这两句用“死”、“生”二字所组成的奇特对偶句,蕴蓄着极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第三联转向正面写文天祥,进一步抒发哀痛心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表明心迹、充满正气的诗句。如今,耿耿丹心仍在,而英雄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碧血,用苌弘事。《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
尾联推进一层。痛苦是需要发泄的,尤其是郁结已久之情。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竟然没有可以发泄自己感情之处。伤心之泪,未能明流,只得暗吞。懂得了诗人“无处堪挥泪”的难以言说的隐痛,在此后多年中,他浪迹四方,“每至辄感哭”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末句委婉地表示决心,将埋名隐姓,遁迹山林,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语气平和,但忠愤抑郁之气仍勃勃于言意之表。

诗人谢翱资料

作品注释作者谢翱

谢翱(1249年11月20日-1295年12月17日),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人,徙建宁府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 查看详情>>

诗人谢翱作品: 《野望·心游太古后》 《寄朱仁中·闻君经乱后》 《梅花·吹老单于月一痕》 《送僧之天台·石桥南北路》 《用韵酬友人忆寄》 《虎石·寺深留片石》 《宋铙歌鼓吹曲》 《拟古寄何大卿》 《避暑池上拟古》 《春闺词·手触残红头懒梳

古诗《书文山卷后》的名句翻译赏析

《书文山卷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