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逸人俞太中屋壁》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魏野古诗:书逸人俞太中屋壁更新时间:2018-03-20
注释
⑴逸人:隐士。诗人书其屋壁的友人,就是一位名叫俞太中的隐士。
⑵达人:通达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轻:轻看,藐视。
⑶林泉: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⑷“洗砚”句: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形容俞太中治学的勤奋,因为天天洗砚台,以致池水都成了墨汁,水里的鱼当然就只能“吞墨”了。
⑸“烹茶”句:极写俞太中的高雅,宋人讲究茶道,沏茶时要以刚烧开的三滚之水冲泡茶叶,称为烹茶,而仙鹤有灵性,为了不被烟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烧水时就从主人身边跑开了,连豢养的仙鹤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
⑹娴(xián):文雅美好。圣代:封建时代的文人指称所处的时代。
⑺偏:指心境偏僻。
白话译文
俞太中对于追求禄位视之轻如鸿毛,他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俞太中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避开。闲暇之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得遗憾。静下来时,想想那些有闲情的人,还应当算是我的心境最偏僻。
此诗抒写的是淡于功名利禄,远离尘嚣世俗的闲淡之情。诗人以潇洒之笔,写幽居之趣,意象清奇,境界高远。全诗风格冲淡,笔致空灵。
首联就指出这位友人过的是断绝世情、远离尘嚣的隐遁生活。世人多追求禄位,这位达人却视之轻如鸿毛。他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那里听不见尘世间的喧闹,又得以时时徜徉在深林流泉之间,优战游哉。此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中间二联具体描绘这种生活和心境:友鱼鹤,伴砚墨,品茶赋诗,老之将至而无憾。“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极写幽居之趣。这位逸人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地避开。生活闲散自由,心境也闲逸安宁,令诗人忘了尘世外的一切。但也并不尽然:“闲惟歌圣代”。北宋初年,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则予以殷勤劳问,如林逋便曾受宋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见《宋诗纪事》卷十)。魏野自己,也在真宗西祀时被召过,不过他“抱琴逾垣而走”了(见《古今诗话》)。俞太中也有过此种际遇,因此闲暇之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隐者清心寡欲,随缘自适,一切听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得遗憾,他是一个无所忧虑、自得其乐的隐逸人。
颔联、颈联中,诗人把友人的隐逸生活勾画得如此细致生动,闲情逸致临摹得如此精微真切,其原因在于,他与这位友人是同道,也是一位隐士。所以末联便把诗人自己也拉入诗中,他从自身措辞,代为友人设想道:静着时,想想那些有闲情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偏。偏,即指不好名利、不喜俗人、习静喜幽等等不合世俗常情的心理。魏野就是这样的人:“秉心孤高,植性冲淡,视浮荣如脱屣,轻宠利如鸿毛”(见《巨鹿东观集·序》)。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评价说,魏野的诗“冲淡闲逸”、“警句甚多”。此诗笔致潇洒飘灵,诗境冲淡闲逸,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作。警句“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语言虽然浅显,但意境却很深;既富诗情,又具画意,是诗中的佳对。

诗人魏野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魏野

魏野(960-1019),为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世代为农,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一生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将所居草堂周围环境布置得景趣幽绝,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其诗,多吟咏..... 查看详情>>

诗人魏野作品: 《送紫微孙舍人赴镇长安》 《和薛察院同龙门知县刘大著洎数公禹庙留题》 《送张子皋推官赴阙》 《送李殿院移镇淮阳》 《送贾注归蜀》 《别同州陈太保》 《暮冬郊居怀李安》 《寄赠知洋州李泽屯田》 《送高生归青社》 《送鲍大监赴阙

古诗《书逸人俞太中屋壁》的名句翻译赏析

《书逸人俞太中屋壁》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