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清明即事》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吴惟信古诗:苏堤清明即事更新时间:2019-07-29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白帝》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描写雨中白帝内外、高山江水的景象,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作铺垫。后两联抒写雨后感受,借萧条的原野和遭到洗劫的荒村,反映了在横征暴敛、兵连祸结的战乱时代人民的那种悲伤苦痛的生活情绪,充满着郁愤不平之气。这是一首拗体诗,诗中融入了古调或民歌的风格,意境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西川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吐蕃也不断入侵蜀地。诗人亲眼目睹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极端痛苦,内心充满了忧愁。于是,站在白帝城上,望着到处流浪的百姓,诗人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诗人吴惟信资料

赏析作者吴惟信

吴惟信,字仲孚,号菊潭,湖州人,寓居嘉定。以诗游江湖间,与同时达官名流如赵善湘、高似孙等多有唱酬。有集,已佚。仅《南宋六十家小集》中存《菊潭诗集》一卷。事见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四。吴惟信诗,第..... 查看详情>>

诗人吴惟信作品: 《寄何宜斋·野笛雨中吹》 《立春日即事》 《谋生·谋生一事到成功》 《怀二兄·十年兄弟恨离群》 《山中·石壁飞泉洒不乾》 《严陵道中·长安回首远》 《寄沈子寿·年年桃板上》 《寄何宜斋·官廨相邻古寺基》 《寄朱嗣宗·京国春寒情脉脉》 《下竺后塔·僧持咒语下层峦

《苏堤清明即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