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别离安可再》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刘绘古诗:有所思·别离安可再更新时间:2020-12-13
安:怎。
再:再次。
重之:重复之。
衔:用嘴含,用嘴叼。
满堂酌:满堂的斟酒。
敛:敛眉。皱眉。
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宁:岂,难道。宁肯。
《有所思》是汉乐府古题,犹如汉人的“室思”,唐人的“闺怨”。传世之作,主人公都是女性,内容“但言离思而已”(《乐府古题要解》)。
此诗起首先出于议论,即闺妇久别的怨望和牢骚。别离本是凄惶伤情,一之为甚,岂可有二?故言“别离安可再”。可是主人公的命运偏偏又是“而我更重之”。屡屡空室孑身,每每独自熬煎,遭受了多次性的、难忍难堪的离恨别苦。这两句看似直发,用笔却波折生情。“安可再”缀于“别离”后,语意一缩,为下句“更重之”盘旋蓄势。“而”字将两句连成一气而又跌进一层,“更重之”一伸,把别意再再推进。“安”和“而”前后旋折,“再”和“重”转折递进,都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力极强。这两句,将离别翻深一层,再翻深一层,所以感情的分量要沉重得多了。
前两句若小河曲绕,“佳人不相见”一句,则是蓄水成潭。此句情意宣露,看似直笔,但同样也为下句领先作势。正因为“不相见”,故有次句“空在帷”之感。明月在天,自是良辰美景。然而,对于佳人不见、独守空房的思妇来说,明月抚帷,前来相伴,反而滋生凄苦。“空”有徒然之意,谓佳人不在,我心伤悲,明月纵来相慰,也是徒劳无益。至此,“有所思”的题意,终于点明了。
然而,诗人并不平平庸庸地往“相思”这条熟路上写下去,“共御满堂酌,独敛向隅眉”二句,场景突然从极静的明月空闺转向极闹的满堂欢饮。“满堂”暗用《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之意。诗人将女主人公放在一个众多美女共同举杯、你劝我酌的环境里,让她们的欢笑深深刺激她孤独的心灵、让她在快乐的场面里倍感孤独。于是,她敛起双眉,独自面向角落,欲哭无泪了!这两句,女主人公经历了由孤独到热闹、又有热闹更觉孤独的心灵煎熬。于是“中心乱如雪”一句,便自然而至;这两句看似与思念无干,但忽以“满堂酌”剔出愁人向隅,正写“思”,所以“宁知有所思”,也就接踵而至了!刚才是明明在天的一轮月亮,那如水般的 澄净月色还不曾离开读者记忆,如今却是纷乱迷离的大雪骤降:这是女主人公心绪的一个大转折,由默默凝思转为茫乱不知所思。而这一转变,诗人全用意向——月与雪——表现之,不作一字琐碎说明,笔法极是空灵。诗题为“有所思”,前六句也是处处烘托“有所思”,到了篇末却被大雪一搅,连“有所思”也思不清楚了——诗人加上“宁知”二字,顿使这首古老的乐府在诗意上得到了升华,指出了“有所思”的终点是无所思——不知所思。读者若悟到这一节,难道还不会对诗人的卓尔不群之思赞叹不已吗?
本诗是一首拟作,观点、情调并无出新之处,其可观之处在于表现技巧。全诗八句,每句都寓有他意,都需要读者通过浅显的字面去发掘,这是一个妙处。更妙的是,这些句子都呈现出吞缩伸吐之势,绝不肯呈上句而来,亦不肯平平地启引出下句,可谓是本诗的最大特点。

诗人刘绘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刘绘

刘绘,字士章,彭城人,南朝齐官吏。聪警有文义,善隶书。齐高帝以为录事典笔翰,为大司马从事中郎。中兴二年,卒。年四十五。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诩。弟瑱,字士温。好文章,饮酒奢逸,不吝..... 查看详情>>

诗人刘绘作品: 《晓望终南·终南亦何有》 《初春简喻大定之陈三公美并游春诸公》 《赏花送客游江南》 《咏博山香炉诗》 《元夕同杂宾里中观放烟火》 《丽人·秦姬小字杜兰香》 《送王经历之羽林》 《巫山高·高唐与巫山》 《入琵琶峡望积布矶呈玄晖诗》 《有所思·别离安可再

《有所思·别离安可再》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