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王绩古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更新时间:2017-02-27
注释
①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做官,未能归乡。
②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乡之情。
③衔杯:喝酒。
④访:询问。
⑤屈曲:详细周到。
⑥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犹言“寒家”。
⑦羁(jī)心:羁旅的情怀。
⑧下泽:车名,是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
⑨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白话译文
漂泊在外已多年,岁数大了还不能怀乡。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皱过眉头一起握手,止住眼泪一起饮酒。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弯腰俯身地问起孩子们。衰败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旧日的庭园如今还在不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石头上总会生长青苔。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这首诗是写王绩绩在他乡遇到故人,内容虽然质朴平淡,但是意境隽永。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意境,将读者带人诗人寄居的大都当中。根据后人考证,此处所说的旅泊多年的城市应当是长安城,城里车水马龙、房屋鳞次的繁华留住了诗人的脚步,所以诗人才有感而发,到老了仍然没有想着回家。
第一、二句虽然表山上是说诗人乐不思蜀,但实际上却是对家乡魂牵梦萦,这在后面的几句当中就流露了出来。在他家的门口“忽逢”当年的乡人,诗人便急忙上前招呼,他们多年未见,激动得握着彼此的手。泪眼相对,又悲又喜。诗人更是急切地一问再问,想要知道家乡故园变成了什么样子:老朋友们是否安好,孩童们是否长大,家里可曾添丁,老园健在与否,那些树小花草和斋房水渠怎么样了,爱生青苔的石头是否依旧。院子里的果树百花依然是那样长得热闹吗?
这一连串的发问足从诗人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思念,它灌注着诗人的深情,虽然言浅,却是情真。无须雕刻而自然天成。诗人旅居在外,茕茕孑立,形单影只,遇到了故人之时,绵绵的思念情感根本抑制不住,又怎能不想了解深埋在记忆当中的人、事、物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呢。
诗中此处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诗经》的《行露》当中,虽然只有十五句,却连用九个问句,以增强文字语气,强调人物情感。本诗也用了类似的连续提问法,虽然跟古诗文用途不同,但是却充分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
不过,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但是他却在最后四句当中诉说了自己的意愿。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
全诗质朴自然,并无雕砌的痕迹,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浅而韵味无穷,一扫初唐诗坛的迤逦浮华的靡靡风气,正是王绩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此诗的影响。特别是前两句和最后一句,与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意思几近相同,末句同样采用提问法。但是,王维的《杂诗》所表达的乡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绩的这首诗寄托情感的意象却比较多。
王绩的思想虽然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渴望自由遗世的意思,这首诗亦有些许逃避的意思。然而,诗中的画面和真情却打动人心,充满了对人情事理的热爱和依恋,显然并非牢骚之作,实则读来娓娓动人,余韵不绝。

诗人王绩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王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 查看详情>>

诗人王绩作品: 《病后醮宅·公干苦沉绵》 《赠学仙者》 《在边·客行秋未归》 《初春·春来日渐长》 《山中别李处士》 《阅家书·张氏前钞本》 《新园旦坐·林宅资馀构》 《冬夜载酒于乡馆寻崔使君善为》 《游仙·上月芝兰径》 《黄颊山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