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赏析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更新时间:2021-01-15
起笔即是很大的意象“万顷风烟入酒壶”,这个意象是虚写的。风烟本来指自然风物。在这里,也指人世间的浮沉,荣辱都在一醉中化为乌有。把极目所望的风光都装在一个小酒壶里,语气是浩大狂放的。万顷之大与酒壶之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恰当地透露出词人想要在醉乡中度日月,忘却世事,摒绝尘俗之心态。以虚缈之风烟,入实在之酒壶,也是一个反差,有时反差大了,美感就突现了:所以这个开头不同凡响。接着告诉读者的是能把“万顷风烟”装“入酒壶”的人,作者一方面照应题目,写归来西山之事,一方面以“狂夫”自许。古人的“狂”除了自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疏放洒落。元好问很受李白杜甫狂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出于对古人狂妄于玩乐的私淑,根本性的是出自对狂歌创作精神的共鸣。没有豪放精神,谈不到狂,没有洒脱不拘小节的气质,谈不到狂,诗性里的狂,其实是一种可爱且可贵的情绪。狂夫从京城归来了,还庆幸自己在“皇家结网未曾疏”之际得以归隐嵩山。这里,元好问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自己并不是贤人,不怪皇家不重用我。在这样看似洒脱的叙述里,流露出词人一种复杂的情绪。直里见曲,直笔写曲意。
“情性本宜闲处著,文章自忖用时无”。细细研讨,也是两个反语。情性本不宜闲处著,文章不应用时无。有着狂放性情的人,不应该闲处著。有着一腔热情和理想的人,写诗论文用笔豪放的人,又怎么会解甲归田闲处山间。从少年时候起,元好问就怀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虽然经历了战争动荡和社会离乱,但他一直对金王朝充满信心。只是,在京师,庸才忝居高位,杰士沉抑下僚,以“狂夫”自许的诗人,自然为一些嫉贤妒能之辈所不容。所以入仕不久,便匆忙告归了。词人好像是在竭力说服自己闲处的合宜,自己的文章,也常常不适时宜,于时无用。才不为世用,才是作者归去西山的真正原因。才不为世用,只能借优游林下而自我排遣。无奈之下,好像也只有醉里鼓咙胡了。醉里鼓咙胡,还是“聊为”,没有了仰天放歌的心情,只好在赏美景的时候,暂且一泼色彩淡雅,疏朗清奇的墨,抒发积郁心头的愤激和无奈。在表面的闲散恬淡下,在潇洒透脱的笔墨中,隐隐流露出作者的愤激和不甘,含蕴着抑郁和悲怆的感情。
豪迈为表,沉郁在本,常常是元好问诗词的特点。该篇豪放中见疏朗,迂回婉转,荡气回肠。
《眼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眼中”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写了诗人在饱尝丧乱之苦以后,对世事已经心灰意冷,只愿寻一幽静处所去过那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的意愿。全诗感情激烈,充满悲愤和惆怅,将忧国忧民而又无力回天的情绪表现的细致入微。
金宣宗天兴三年(1234)金亡后,诗人被蒙古军押至山东聊城,住在城内至觉寺。是年深秋,诗人看着国破亲离,天下纷扰,自己又被拘管聊城,苦度着压抑凄凉的亡国囚徒生活,一时间,不由得心寒意冷,只想归隐青山,送却残年,于是作下该诗篇。

诗人元好问资料

赏析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浣溪沙·史院得告归西山》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