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花门》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杜甫古诗:留花门更新时间:2020-03-05
《留花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客观分析了在当时纷繁芜杂的战争情况下,官兵多留花门亦无所益,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全诗语言委婉,意境深沉。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杜甫在秦州。此诗题注:甘州东北千余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纥牙帐。肃宗还西京,叶护辞归,奏曰:“回纥战兵留在沙苑,今归灵夏取马,更为陛下收范阳余孽。”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请回纥兵收复两京之后,其少主叶护留并沙苑,再为肃宗收复范阳。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深感忧虑,因作此诗。
注释
⑴花门:回纥之别名。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故杜诗多称回纥为花门。
⑵天骄子: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的祖先是匈奴,民性骁强,善骑射。
⑶射汉月:是入侵汉地的形象说法。
⑷“诗人”句:《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猃犹,周朝时北方异族,时来入侵。薄伐,征伐。薄,发语词。诗人,指《六月》的作者。
⑸羁縻:笼络,怀柔。
⑹倾国至:言回纥派来援军之多。
⑺“出入”句:《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协助唐军攻克东都洛阳,大掠三日,出入宫殿无禁。
⑻“公主”句:《旧唐书》载,唐肃宗为求得回纥援兵,于乾元元年(758)七月,嫁幼女宁国公主给回纥可汗,送至咸阳,公主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歌黄鹄”是借用汉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的故事,汉武帝时,细君被作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今新疆温宿县北)国王昆莫,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秋作歌云:“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⑼指白日:发誓结盟之状。唐肃宗为了求得回纥的援兵,与回纥结盟。《诗经·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⑽左辅:指沙苑。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地多沙草,宜放牧,为国家牧马场所。积雪:回纥将士皆白衣白冠,旗亦白色,故以积雪喻之。
⑾撇烈:迅疾的样子。仇兆鳌《杜诗详注》:“撇烈,摆跃之状。”
⑿胡尘、杂种: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南下,攻占汴州、郑州,及东都洛阳。
白话译文
回纥是天之轿子,饱餐肉食刚勇好斗。
深秋时节战马肥壮携带弓箭来射汉月。
自古以来就是汉人的祸患,早在周朝,诗人就已厌闻征伐。
修德睦邻使其归顺,怀柔政策当然不能断绝。
为什么要让他们倾国而来?他们随便出入宫廷,已令金阙黯然失色。
中原地区需要驱除叛军,出于不得已而使用这些东西。
可怜宁国公主唱起了“黄鹄”的悲歌,天子为取信回纥而指天发誓。
回纥的兵马连云般地屯驻在左辅,百里之外望去有如一片积雪。
长戟如林连鸟儿也休想飞过,凄厉的胡笳一大早就开始呜咽。
农民们最为惧怕他们,踩倒了麦苗还把桑枝折断。
沙苑临近清清的渭水,泉水香甜青草丰洁。
回纥骑兵渡河从来不用船,千骑奔腾有如风驰电掣。
如今叛军的烟尘越过了太行山,杂种们又一次攻占了洛阳。
回纥的兵马看来必须留下了,只是那田园会因此而变得萧条不堪。

诗人杜甫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查看详情>>

诗人杜甫作品: 《丁香·丁香体柔弱》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远游·贱子何人记》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阙题·三月雪连夜》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别蔡十四著作》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古诗《留花门》的名句翻译赏析

《留花门》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