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晚眺·古城仙鹿远》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林景熙古诗:鹿城晚眺·古城仙鹿远更新时间:2019-01-17
⑴鹿城:温州府城(旧名永嘉郡城)的别称。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到东瓯,建永嘉郡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故称城名为白鹿城,简称鹿城。”
⑵钲(zhēng):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古代的军队常以敲钲作为行军起程的信号。
首联“古城仙鹿远,百感赴斜曛。”斜曛,落日的馀辉。明唐寅《溪山翠图》:“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温州府城始筑于公元323年(晋太宁元年),至元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城至今还巍然耸立,但当年的那衔花的仙鹿就像那黄鹤楼上的黄鹤一样,已经远去再也不会回来了。作者由仙鹿的杳然联想到宋代的覆没,这宋元易代的亡国之痛,不禁让在落日的馀辉中赶路的诗人“百感”交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日黄昏时节,是最容易让人产生伤感情绪的。特别是易感的诗人,林景熙也不能例外。
颔联“海气千年聚,山形九斗分。”海气,是指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古城温州是钟灵毓秀、物产富饶之地,其风物凭着浩瀚的东海之气千年聚合而成的。“山形九斗分。”温州城内原有海坛、郭公、松台、积谷、黄土、巽吉(巽山)、仁王、灵官九座小山,相互环列,形似北斗,是古城的依托。据《天下名胜志》载:九山的形势是“华盖、松台、郭公海坛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为斗柄;黄土、灵官为辅弼”。据传,当年建城时,郭璞登上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绕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便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 天上有北斗七星,鹿城有九斗山丘,这是天人的奇妙相契。郭璞精研《周易》,其根据《易经》九宫八卦之妙理选址筑城,的确是超凡脱俗,可谓中国建筑史的杰作。只可惜黄土、仁王二山在建国后被毁无存。在这两句诗中,作者歌颂了鹿城的美景和风物,其中“千年”和首句的“远”相互照应。
颈联“神鸦饥啄藓,宰木蠹藏云。”神鸦,是指祠庙中吃祭品的乌鸦。“饥啄藓”,祠庙无人祭祀后,祠庙里的乌鸦没有祭品可供食用,都饿得只能去啄食苔藓了。宰木,指坟墓上的树木。语出《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蠹藏云”,谓没人管理的坟墓树木被蠹虫蛀蚀后的纹路中隐藏着云气纹、卷云纹、云兽纹等诡异的云纹图案。在颔联刚刚描绘鹿城的美景之后,颈联笔锋一转,描写了另一幅夕阳下祠庙里饥饿的“神鸦”在哇哇乱啼和“宰木”被蠹得遍体鳞伤的凄凉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国土易主,山河变色,宗庙倾毁,连“神鸦”、“宰木”都深受其害的亡国之痛。
正在诗人感慨万千的时候,“何处鸣钲发,春屯又易军。”“鸣钲”,指敲击钲。屯,指驻军防守。“易军”,变换军队,指的是调防。元朝的军队进行调防,其行军的“鸣钲”声像槌子一样敲打着诗人的心。元朝把治下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其中南宋的遗民是最末等的南人,在元朝,他们地位最低,最受压迫和歧视。元朝的军队是十分残暴的,温州地区的民众饱受其蹂躏。“春屯”“易军”调防,不过是调走一群豺,又来一群狼而已。在异族铁蹄的统治之下,遗民的命运总是很悲惨的。诗的末尾句的“又”字,充满着诗人难以言表的愤懑和慨叹。
全诗貌似平易,细品之下则见悱恻,真可谓深沉勃郁,含蓄苍凉,有着景见兴悲,诗成引泣的艺术效果。林景熙作此诗,其愤激之气,倾诉于景物描绘之中,勃然动乎纸上,“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诗人林景熙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林景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元世祖二十二年(1..... 查看详情>>

诗人林景熙作品: 《龙洞·云湿林腥隐右扉》 《归白石故庐·四邻井灶出荒墟》 《葛岭·不读霍光传》 《题海上人栖云楼》 《送叶伯几之奉化》 《虎丘寺·突兀僧房倚翠微》 《丹阳泉·扬子江中》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 《舜田·闻说东夷有圣人》 《秋夜·片月相随过竹居

《鹿城晚眺·古城仙鹿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