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波暖绿粼粼》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张炎古诗:南浦·波暖绿粼粼更新时间:2018-04-12
注释
①粼粼(línlín):形容水波碧绿清澈,泛着光亮。
②苏堤(dī):西湖景色之一为“苏堤春晓”。
③流红:把红花流走。
④池塘:池子的岸堤。塘,堤。
⑤梦中芳草:南朝钟嵘《诗品》引《谢氏家录》说,谢灵运梦见弟弟谢惠连,从而写出了“池塘生春草”的句子。
⑥绿(lù):清澈的水。这里指暮春新流出的溪水。
⑦渺渺:绵绵不绝。
⑧茂林觞咏(shāngyǒng):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述了暮春三月三日上巳节在溪边会集,饮酒赋诗的故事。茂林,茂密的树林,指会集的地点。觞,饮酒;咏,咏诗。
⑨前度刘郎:意为当日的欢愉。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有“终逃到是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白话译文
水温转暖,湖光粼粼。燕子归来,正好是苏堤春晓。鱼儿潜入湖水,在水面上留下圆圆的波纹;流水带走了缤纷狼藉的落花,还嘲笑东风不能把落花清扫干净。在荒僻的小桥下,有小船从柳阴深处翩翩而出。如今池塘里长满青草,好似当年谢灵运在诗中表达的梦境。
溪水和白云一起流出空山,流水年年冲洗落花,却为何花香不消?看到路上新绿乍生,回想起在这孤村路我曾和友人一起游玩,结伴畅游,吟诗作乐。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上次游玩的地方,此时溪上碧桃是增加了还是有所减少?
上片开篇点题,重笔写春水。“波暖绿粼粼”三句,词人用绿波、归燕和苏堤三个景物,描绘了春日西湖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随后,词人再用鱼没、流红和东风三个动态的意象,与前句相互应和,进一步描写春景。其中, “鱼没浪痕圆”一句写得生动传神,将鱼儿潜入水中时的轻盈姿态刻画得人木三分。流红引得鱼儿浮出水面,而燕子掠水则将鱼儿惊回水中,只留下阵阵涟漪和无力的春风。笔调轻松写意,描写细致传神。“荒桥断浦”两句承上启下,是全词的转折之笔。 “桥断”即写断桥,与前文的“苏堤”相应,再次点明地点是杭州西湖,一“荒”字与前文形成对比,转而写西湖之荒凉。“柳阴撑出扁舟小”一句则静中见动,反衬西湖此刻的寂静。结尾两句,词人化用谢灵运的典故为这样一幅春景增添了一抹虚幻的色彩。
下片写景之余重在抒情。起句词人写“空山”,悲凉之意转浓。“新绿乍生时”三句及“余情渺渺”两句,均为词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词人看到“孤村路”,忆起旧时与一众友人到此游玩,大家在“茂林”中尽情“觞咏”,而今“茂林”变成了“孤村路”, “觞咏”的热闹也褪去成“悄”,只余下“情渺渺”。至此彻底反转上片轻松、优美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结尾两句,词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哀叹,可见其当时心中愁绪之浓。
全词笔调细腻,绘景出彩,过渡自然。词人由优美的苏堤游至荒凉的断桥,感情也随之由欢快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

诗人张炎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张炎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人,祖籍秦州成纪。贵族后裔。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 查看详情>>

诗人张炎作品: 《减字木兰花·锁香亭榭》 《法曲献仙音·题姜子野雪溪图》 《瑶台聚八仙/新雁过妆楼·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 《探芳信·西湖春感寄草窗。别本作次周草窗韵》 《木兰花慢·水痕吹杏雨》 《声声慢·门当竹径》 《浣溪沙·犀押重帘水院深》 《三姝媚·芙蓉城伴侣》 《水龙吟·春晚留别故人》 《浪淘沙·香雾湿云环

《南浦·波暖绿粼粼》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