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温庭筠古诗: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更新时间:2020-06-06
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玉楼:华丽的楼阁,是对楼的美称。
⑶袅娜:轻柔细长的样子。春无力:即春风无力,用以形容春风柔软。
⑷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吴本《花间集》作“凄凄”。
⑸画罗:此当指有画饰的罗帐,或指灯罩。金翡翠:即画罗上金色的翡翠鸟。
⑹香烛:指精美的蜡烛或掺有香料的蜡烛,亦是对烛的美称。销成泪:蜡烛燃烧后垂下的蜡滴比作眼泪。
⑺子规:鸟名,即杜鹃,叫声凄绝,据说啼时流血不止。
⑻绿窗:绿色纱窗,借指女子居室。
白话译文
明月把楼阁拥在怀抱里,月光弥漫着我的回忆。袅娜的柳丝轻舞着春的娇柔,门外的芳草含情萋萋。我送君远别,直到马的嘶鸣消逝在天际。
而今独伴画屏翡翠鸟,看香烛落泪人也泪滴。落花时节,愁听子规声声哀啼,当晨曦映亮淡绿的窗纱,残乱的梦已模糊迷离。
这首《菩萨蛮》词,写女子与情人别离后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颠倒的情景,全词围绕“长相忆”三字展开。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歌主人公的身份。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即将全词笼罩在一片离情别绪的氛围之中。柳丝袅娜,正是暮春时节,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并且在明月朗照之下,景象非常清幽。春风沉醉,这应是春情生发的大好辰光,此景是思妇所见,却教她顿生悔恨之情。“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反衬了主人公相思之久且深,暗示思妇的痛苦不堪、心神恍惚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三四句进一步叙述当日送行场面,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是声色的结合,加重了离别的氛围。这应是思妇长久思忆而神魂飘荡中出现的梦境,是思忆当初送别情节在梦境中的再现,此种依依惜别的刹那情景,最是离人梦绕魂牵、永不会忘却的。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过片写眼前事,从室外移至室内,写玉楼中的长夜思念: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这是一个环境幽美.陈设富丽的地方,可“泪”字却已暗示出了女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幸,而一个“销”字尤见漫漫长夜思妇难眠之孤寂。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最后一句转写梦,似乎矛盾,然矛盾中自有道理。或许在空楼相忆时的词中人本已入梦,并梦见了当时送别的情景,这样更能体现相忆之久。以景铺叙,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此句以“花落子规啼”的凄迷景色,映衬人在梦中的痛苦情怀。
综观全词,起两句为入梦,结两句为梦醒,“门外”两句为梦中幻景,“画罗”两句为梦时衬景,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梦前写到梦后,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兼有幽深、精绝之美。全词描绘了远离人的悠悠行远,闺中人的脉脉多情,无论是“玉楼明月”的幽寂,“柳丝袅娜”的清柔,“画罗金翡翠”的凄迷,还是“花落子规啼”的哀艳,皆是闲闲流转,景真情真,一派自然,读来意味深长。

诗人温庭筠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 查看详情>>

诗人温庭筠作品: 《弹筝人·天宝年中事玉皇》 《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寄崔先生·往年江海别元卿》 《西陵道士茶歌》 《四皓·商于甪里便成功》 《二月十五日樱桃盛开自所居蹑履吟玩竞名王泽章洋才》 《巫山神女庙·黯黯闭宫殿》 《咏晓·虫歇纱窗静》 《太子西池二首》 《过潼关·地形盘屈带河流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