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清夜宫车出建章》赏析

朝代:元代诗人:萨都剌古诗:秋词·清夜宫车出建章更新时间:2021-01-26
诗的前两句中,“清夜”点出时间。在夜色的笼罩下,宫车出了宫门。与白日皇室出行时仪仗前呼后拥的情形不同,随行的只有穿着紫衣的两三行宫女。从时间来看,是万籁俱寂的时分;从人员来看,人数很少,所以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宫廷侍卫出面呼喝,又可以看出深宫秩序井然。宫女的紫衣高雅端庄,在夜色中显得朦胧而又神秘。作者着力展现一次安静、隐秘的出行。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元代皇帝喜夜游宫苑。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屡次提到皇帝夜游;他们甚至特意制造“五云车”供夜游之便,元诗人陈孚《云车夜游诗》即专记此事。由此可知,元代宫苑夜游不是罕见之事,萨都剌此诗应该是有现实根据的。
后两句描写了出行的队列一路所见之景。宫禁森严,整首诗的视角应该是从远处眺望,只能看到紫衣小队缓缓而行,银灯所散发出来的淡淡光晕,与荷叶上白霜反射出来的清辉交相辉映。紫衣、银灯、白霜,作者截取的这几个意象清新、优雅、朦胧,就像一幅小品画,笔墨淡淡,但是意境悠远。后人多认为萨都剌所写不合乎元朝宫廷制度及实际情形,元人杨瑀在《山居新话》中曾对这首宫词进行考证,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有:北方没有芙蓉;宫中没有石阑干;宫人只是在大朝贺的时候才着紫衣,平时不穿;宫车夜出不符合常理;由此认为萨都剌所作只是“拟宋宫词”而已,并非亲身经历或者实景。杨瑀所论并不完全准确,宫车夜出之事上文已有解释,又如芙蓉,陶宗仪《辍耕录》、《元氏掖庭记》都多次记载元上都内苑太液池及郊外西湖等地植有芙蓉。然而不管宫中是否有芙蓉,诗中的“芙蓉”更多地代表一种象征意义。元上都仿照汉代宫苑,将内宫池沼命名为太液池,这与诗中第一句的“建章”相应合。史载建章宫宫北建有太液池,太液芙蓉作为宫苑一景一直流传到后世,唐明皇赞杨贵妃为“解语花”的故事即发生在太液池赏荷之时,白居易《长恨歌》亦有“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萨都剌此处所用“芙蓉”,即使不是实景,也可以遐想联翩,或许比采用实景更加心向往之。
这首《秋词》没有一般宫词哀怨的情调,文笔简淡、意境隽永。萨都剌不仅是出色的诗人,同时还是一名丹青能手;《秋词》这首诗画面感很强,与他擅长作画有密切关系。他截取的这一幅宫廷生活画面,没有声音的干扰,在清幽的深夜里,一辆宫车以及两三行紫衣宫人悄然出行;在银灯清亮灯光的照耀下,池水中阑干边的荷叶上的清霜泛出淡淡的冷光。这样描写,虽然没有渲染宫廷生活的华丽富贵,但可以从中体会宫廷生活在细节上的精致,自有一股华贵之气渗透在画面里。元诗人杨维桢曾称赞萨都剌,认为他的宫词超过了唐代以宫词著称的诗人王建、张籍。这话虽有过奖之嫌,但由此可知萨都剌宫词的成就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上京即事五首》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侧重描写草原人家的放牧生活;第二首侧重描写秋日射猎;第三首侧重描写草原清晨的特有景象;第四首写射猎的状况;第五首写上都的晨景。全诗描写蒙古草原奇丽的景观和当地人的民俗风情,浑和壮美,笔力清劲,历历如画。
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日,元顺帝在上都即位,举行庆典。诗人参加庆典之后,写下这组诗。

诗人萨都剌资料

赏析作者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 查看详情>>

诗人萨都剌作品: 《次和清凉寺长老韵》 《送李恕可随王宗师入京》 《北风行送王君实》 《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 《季子庙·公子不来春草绿》 《京口城南次集》 《西宫即事·退朝西殿承平日》 《赠茅山道士胡琴月》 《望金陵·行人雨霁金陵去》 《游金山·约客同游买渡船

《秋词·清夜宫车出建章》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