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君琴》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沈君琴更新时间:2017-11-03
苏轼并不象他自谦的那样“素不解弹”,而是对于古琴有着很深的感情和造诣。这可以从他一生所作众多听琴、弹琴、论琴的诗文中得知。他的审美趣味,应该是比较传统的。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登祝融峰》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在1938年,游览南岳衡山时写下的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坚持抗战、挫败顽敌的坚强意志和战斗激情。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和人民的迫使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对日本宣战,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武汉,中国共产党以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为代表,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然而国民党表面上假装与共产党合作,背后里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战场上节节败退。1937年12月南京失陷,1938年10月武汉又告失守。周恩来、叶剑英等被迫由武汉转至长沙,且时时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中迫害。接着长沙吃紧,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死活,实行所谓“焦土抗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长沙大火事件。叶剑英等脱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转移到衡阳,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这首诗,就是叶剑英在工作之余,与李克农等登临祝融峰时写下的。

诗人苏轼资料

鉴赏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题沈君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