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咸阳》赏析

朝代:明代诗人:马中锡古诗:晚渡咸阳更新时间:2020-12-16
这是一首非常工整的七律,首联切题中“晚”字。第一句是一幅鸟瞰式的大全景,苍茫无际的野色里,一线渭水曲折而去,境界异常开。一“接”字突出地强调了野色的迷漫无痕,它笼盖一切,紧紧地包裹着渭水,而渭水在这苍茫的野色里也似乎是无始无终,它来自野色,又消失于野色。第二句,诗人将诗境推向渭水,在暮色之中,雪白的鸥鸟已经飞尽,远处水天一色,没有尽头,跟前只有渭河之水在永恒地流淌。诗人不仅通过白色鸥鸟的消失,写出了傍晚的来临,而且还强调了傍晚的宁静。
颔联承题写出“渡”字。诗人描写了整体背最以后,又进一步作具体化描写。出句承上,进一步细写“晚”字。由外出僧人返归寺院歇夜,显示傍晚特色。明高启有诗云:“船里钟催行官去,塔中灯照远僧归”。僧归往往与傍晚联系在一起。当然诗人不仅从人事方面强化了“晚”字,而且还把僧人晚归写得非常美。对句诗人由所见僧归。转写自己晚渡投宿,晚霞映在荡漾的渭水之中,小舟静悄悄地躺在水面之上,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韦应物笔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境。
写罢晚渡,诗人望着渭水北岸的咸阳古城,自然会引起许多历史的感叹。咸阳曾经是秦都,如今山河依旧,明月秦时,然而人世苍桑,咸阳城却经历了许多变迁,发生过许多兴亡的故事。诗人经过这番晚渡咸阳,一切所见所感的结论便凝结成尾联。自楚《渔父》篇问世以来,渔翁便成了看破尘世之隐者的象征,并时时出现在诗人笔下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诗人经历坎坷,曾屡遭冤狱,故在感慨兴亡之际,自然能在渔翁的超然中,感受到老庄的处世精神。只有超然世外,才能获得精神的解脱。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为一个极小的题材包含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思想。诗中的主题是由此及彼,逐渐深化,进而深入到哲理的思考。
诗贵自然,“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清·薛雪《一瓢诗话》),托物寄兴亦以自然为绝妙,自然天成是咏物诗的至境。丘濬作诗主张自然成文,反对用奇语异辞,认为“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答友人论诗》)。所以,他的诗大都写得自然清新,颇多天机自动天籁自鸣机趣。他的咏物诗也大多是“眼前景物口头语”的自然流露,并不刻意追求寄托,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托物寄兴,借景言情,似无寄托而寄托遥深,更是精彩绝妙,不同凡响。
这首诗作意与作者的《咏荔枝》诗同一机杼,正确理解全诗旨意的关键,也在于对“可怜”一句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此句与“可怜生处是天涯”句的句法相同,用意也一样,“可怜”在这里也该作可爱解。意思是说不到重阳,海南菊花就开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屑为应时而开供人观赏。这样理解,才契合实际情况与诗人精神。海南四季如春,花儿四季开放,不受节侯限制。诗人对此深有体会,称誉海南岛是四季春香的花岛,说:“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处处“春光晓色四时同”(《花岛春香》)。菊花反季节开放,正是四季如春的花岛春香的典型特征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对海南菊花反季节开放的动人景象的深情赞颂,热情讴歌了海南人民不趋时不媚俗的高洁品格和高贵情操。
咏物诗妙在神与物游,情与景谐,在不离不即之间使形似与神似浑然天成完美结合。丘濬的《咏菊》诗就是这样的杰作。

诗人马中锡资料

赏析作者马中锡

马中锡(1446-1512)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天禄,号东田,祖籍大都,先世为避战乱于明初徙于故城县。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以兵事为朝廷论罪,下狱死。能诗文,生平有文名,李梦阳、康海、王九思曾师从于..... 查看详情>>

诗人马中锡作品: 《有所思·想象当时貌》 《山行限韵·春风湖上杖藜行》 《早春自述》 《王太史园亭同明仲洗马圭峰侍读西涯侍讲曰川修撰正夫提学小饮》 《忆东郭别墅·别来水北原南圃》 《春怨·酒痕和泪点罗衣》 《西掖晚归有感时事聊赋述短章用呈同志者》 《白瀑寺·白云深处万重山》 《落花·枝枝狼藉画阑东》 《送青县刘明府

《晚渡咸阳》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