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不自识疏鄙》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姚合古诗:闲居·不自识疏鄙更新时间:2017-05-03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穷边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姚合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赞扬守边将领防守有功,边地不受侵犯,展示出一派升平景象。全诗用笔委婉,借描绘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
这组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作者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曾以记室从“陇西公”镇泾州(今属甘肃),诗或作于此时。唐自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以后,西北疆土大半陷于吐蕃。汧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穷边”,可见当时唐朝国力较前期已经大为衰弱。

诗人姚合资料

赏析作者姚合

姚合(约779-约855),中国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 查看详情>>

诗人姚合作品: 《送卢二弟茂才罢举游洛谒新相》 《武功县中作·县去帝城远》 《武功县中作·门外青山路》 《敬宗皇帝挽词》 《和门下李相饯西蜀相公》 《石濑·散漫复潺湲》 《寄无可上人·十二门中寺》 《送王嗣之典仪城》 《寄送卢拱秘书游魏州》 《腊日猎·健夫结束执旌旗

《闲居·不自识疏鄙》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