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坂·浩荡云山直北看》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羊肠坂·浩荡云山直北看更新时间:2021-01-15
首联“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赢马不胜鞍”,描写了诗人骑着一匹惊惧瘦弱的马登上羊肠坂,按捺不住归乡的激动心情,便放眼向着家乡所在地的直北方向望去,而扑进眼帘的“浩荡云山”,是那么层层叠叠,雄阔壮美。该联不仅有对故乡群山峻岭的赞美,也有“西风瘦马”路途劳顿的感叹,为下面两联抒写内心的复杂情怀铺开了诗思之路。
颔联“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辞家更觉难”抒写“老来”“贫里”心境。先写“老来”。这年,元好问四十八岁,说“老来”恰当其时。人上了年岁,对远行而发愁是很自然的,甚至归乡也如此。因此这一句写得平实,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何况这次他是离开寓居冠氏的贫困的家庭回故乡为搬家作准备,就觉得更加难舍、难受。再写“贫里”。诗人在聊城、冠氏的几年中,虽然有严实等人的资助,但生活并不宽裕,“贫里”二字,真切地写出了他贫困窘迫的生活境况。在如此境况下,要抛妻别子远行,实在是牵肠挂肚,难以放心的。但为了晚年有个安静的落脚之地,他还是毅然上路归乡了。该联,直书心事,明白如话,语淡而味浓。
诗人虽然牵挂着在冠氏的家人,但返回故里的前程也在召唤着他,所以就有了颈联:“衣上风沙叹憔悴,梦中灯火忆团圞。”诗人千里迢迢走在回故乡的山路上,时节又在深秋,充满寒意的秋风把沙尘吹在衣服上,一副疲惫憔悴的样子。但是回乡探望亲属的心情又很急迫,就连做梦都梦见他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久别的家人,大家围坐在灯下诉说着久别的思念、团圆的欣喜。该联,一以“风沙”写羁旅漂零,一以“灯火”喻天伦之乐,游子之思溢于言外。颔联和颈联,表达的心情很复杂,诗人好像站在两极之间,一边是冠氏的穷家,一边是忻州的故乡,他既舍不得“贫里”的家人,又急切地想见到故乡久别的亲人,已经够痛苦的了,再加上横亘在两极之间的是千里迢迢的路途,加之已是“老来”之年,疲于奔波,当然是既愁路远,更感路途憔悴了。两联二十八字,蕴含着复杂的内容和感情。
但不管怎样,诗人还是在曲折高兀的羊肠坂上,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山道攀登而前了,离故乡还非常遥远,瞻顾前程,心里想到要是有人能捎个家信给故乡亲人,就好了。尾联,“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百八盘”,语挚而情真;身在羊肠,心驰东州,写尽了“半世萧然羁旅”的感慨。而一个“凭谁报信”,更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用。
曲尽其微地摹绘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是该诗的魅力所在。全诗四联,每一联都蕴含了诗人一对以上依违两难的情感矛盾。首联,“浩荡云山直北看”,接下来似乎应是“一望家山眼暂明”,但却是“凌兢赢马不胜鞍”,西风瘦马,前程迢递,又不免心存“凌兢”了。颔联,“老来”与路远相对,写出了“愁”;“贫里”与“辞家”并举,点出了“难”。“老来”心境,“贫里”意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出来。颈联,仆仆风尘早已使人形容憔悴;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家人团聚之乐,又时刻在梦里萦回。“叹憔悴”与“忆团圞”,构成的反差,把诗人矛盾的心声揭示得细致入微。尾联在希冀信使报讯故乡亲人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了自己的身在羊肠百八盘。“百八盘”,险峻、曲折,难行的旅程的突出,把诗人盼回故乡与畏行路难的矛盾心态揭示无遗。
全诗通过对诗人矛盾复杂的心路历程的逐层细微刻绘,构成了包括游子思乡、倦于漂泊和“西风瘦马”“关山难越”双重意蕴的主题。
《出都二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第一首诗,写汉之不居安思危,而穷奢极侈,不问苍生,却迷信鬼神,终致国家的必然灭亡。以汉喻金。第二首诗通过登台回望旧都燕京的视角,将诗人所见的萧条景象、心中的亡国情思,表现得既委婉,又深挚。
该组诗引用典故,借前朝往事,言兴亡之感,委婉曲折地抒发诗人情志,使诗的境界由此拓宽,并拥有了丰富厚重的内涵。此外诗人运用了情境交融的手法,在诗中描绘了视野开阔、意绪悲凉的境界,抒发了郁郁难言的情绪。全诗对仗工整,挥洒自如,浑然天成。
蒙古太宗乃马真后二年(1243)秋,元好问应元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的招请,北游燕京。故都依旧,而国事已非,诗人追昔感今,心情十分沉重。冬天,他离开燕京,回到忻州后,写下了这一组七言律诗。

诗人元好问资料

鉴赏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羊肠坂·浩荡云山直北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